妙书屋 > 轮回之帝国历史 > 第三百三十五章 名正

第三百三十五章 名正


卯大老与刘尚文急匆匆地进入了兵部的大门,然后直奔参谋院。在那里,他们见到了正在焦急等待的高桂和茅湘。

        高桂一看到他们,张口就问道:“眼下如何?”

        卯大老先行了一个军礼,随即递上一份军报。

        “刚收到江罗、梁国杰急报,他们追至钦州,斩杀贼寇大部,余者乘船从海上逃离。”

        听了他所言,茅湘“哼”了一声,原本阴沉的脸色这才稍微松驰下来。

        宋景炎十六年,当陈吊眼随刘师勇领军东下之后,广南都督府就暂时由卯大老和督军指挥使刘尚文共同坐镇了。

        这个时候的卯大老,其地位真的是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过去他不过就是一个族群的首领,甚至仅仅是畲民中一个部族的族长,所辖范围也就是下面的一些山寨。可如今,他不仅已成为朝廷里有数的重将之一,麾下有十万之众,而且统辖的地方还包括了琼州、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

        尽管这多少有点是名义上的,因为在他的上面还有个陈吊眼。但卯大老对此已经很满足了,私下里他没少为自己当年的决定而感到庆幸。

        就是在兵部的几位大佬眼中,卯大老也属于遵守军中规矩的典范。对于军中以外的事,他很少过问,也绝不存在什么“收受贿赂”、“贪没军俸”之类的事。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之所以会如此,不是说卯大老的觉悟就有多高,而是他自己认为:守住了军中的规矩,也就守住了自己的地位。

        因为他不是不清楚,自己的职位之所以能高过许多加入禁军更早的其他军中将领,这主要来自于陛下的恩典。故此,既然陛下曾说了:“武将不要干政”,那么不该自己操心的事,就没必要去操心。况且这么多年的征战下来,自己从军功上所得到的赏赐,已经不知道比过去拥有的财富多了多少,再收些下面乱七八糟钱,无端地会让旁人瞧不起。

        当然,对于自己过去的族人,卯大老也不是从此不闻不问了。他曾经自己出资,通过教部,在族人的居住地设立了一个学校。因为他认为,这才是将来真正能改善族人地位的关键,陛下当年就说过:“希望将来在朝廷上,能够看到畲民的子弟。”可如果不识字,这根本无从谈起。

        现在的卯大老,也早已对识文断字的重要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军中往来的文书你都看不明白,能行吗?这个职位以后还能坐得住?你没见下面的好多军士,平日里都在督军的教导下,努力地学认字?

        已经身为副都督的他当然还知道,如今的宋军,能战、敢战固然很重要,可还要能识文断字,并进入武学院深造,之后的晋升才会更快。所以,即使是他自己,忙里偷闲也在尽可能多读点书。

        客观地说,景炎十三年之后的卯大老虽然身为副职,身上的事情一点也不少。当时新设立的广南都督府,一是面临再度扩军,二就是在给定的辖区内,选定要地予以驻军,并设立新的军营。

        这其中比较麻烦的,是在广南西路境内,因为那里相对来说已经有些更蛮荒,部族众多。但兵部及参谋院都认为:禁军在哪里的守卫仍需加强,尤其是以邕州(南宁)、柳州、静江(桂林)三地组成的这条线。

        在他们的看法中,朝廷既然已经决定了在这三地设郡,禁军在那里的驻军力量就不能弱,“要足以备不时之需”。

        他们所给出的驻军方略之一,就是哪里的禁军,要内外相应。即:以部分兵力驻在城内,大部驻在城外另设的军营,两者定期轮替。

        参谋院的这个建议,实际上也是在汲取当年静江等地陷落的教训后提出来的。因为城内和城外军营分别驻军,不仅在战时可以收容更多逃难的百姓,而且还能形成犄角之势,不至于立刻被困为一座孤城。

        故此,卯大老这个广南都督府的副都督,其后就多次亲临了邕州、柳州、静江三地,督促、指挥宋军的“安营扎寨”。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宋军开始了所谓的“圈地”。

        (这时代的南宁、柳州、桂林都可以想象它们能有多大,边上的荒地多得是,划出一块地方来驻军真不是什么多大的事。)

        不过当时的卯大老,并没有完全理解在参谋院“要足以备不时之需”这句话背后、所暗藏的含意,他以为这只是为了准备应付某些当地部族可能的叛乱。

        但在宋景炎十七年,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其它所指。因为来自安南的“入寇”,袭掠了永平寨和西平州(这两处在后世的凭祥市附近,宋代都属于邕州)、以及钦州,不仅抢夺了当地居民的财物和耕牛,而且还掠走了部分人口。其中从钦州方向来的“海寇”,甚至一度掠到了邕州附近。

        得报之后的卯大老,一股火差点窜到脑门子上。

        宋代的邕州,治所在宣化,也就是后世的南宁,是广南西路中地盘最大的一个州,治下的部族也最多。不过当初张应科进军广西时,在军、政两种手段的配合下,这些部族基本上都重新归顺了大宋。

        广南西路平定后,出于加强控制的目的,朝廷按照惯例,首先就整修了过去的驿道。

        其后,为了推动地区的发展,除了诏令各地“以修路为第一要务”外,还在邕州、柳州、静江三地重新开“市”,以便于各族之间进行商品的交易。

        邕州由于边上钦州港的存在,距海较近,地理条件相对更优越,往来的商人最多,所开的“市”自然而然成为三地中最大的。因此,它随后就日见兴旺的景象。

        在卯大老的眼里,邕州虽然不临海,可是近海,补给要较柳州和静江更为方便。所以在和陈吊眼、刘尚文商议过后,经兵部和陛下核准,他把江罗、梁国杰所部调到了邕州驻扎。

        而梁国杰虽然来自督军司,江罗却本来是畲军将领,所部大部分更是畲兵。故此,这个举动的背后,就不能说没有一点私心。

        可现在那里却出事了,而且还是被人打劫了,更是广南都督府成立之后遭到的第一次“入侵”,卯大老的火气也真的上来了。

        他一面严令江罗剿杀所有的“海寇”,一面上书兵部参谋院,积极要求出兵安南进行报复。今日就是他和刘尚文接到了兵部饬令,前来商议此事。

        但是,此时的他和刘尚文都绝对不会知道,这件事在以后会变得到底有多大。

        ……

        这里是朝廷重臣们开小朝会的偏殿,东和陆秀夫正在仔细地听礼部的陈宜中和邓光荐讲解过去安南的情况。

        其实从西汉开始,安南就属于中原王朝的领地。汉武帝在那里就曾设立了交阯、九真、日南三个郡,归交阯刺史所管辖。

        两汉之间,中原曾经陷入大乱,那里也有人起来造反。后来是东汉初年的名将马援前去平定,使之仍归于中原的版图。

        事实上,它原本属于那个时代最蛮荒的地方之一,如果不是中原之人带来的技术和文化,那里后来根本不可能有多大的发展。

        之后的隋、唐,都因循了汉代的做法,直到五代十六国时期,由于天下大乱,谁也顾不上这个非常偏远的地方,对它的关注才越来越弱。但管辖这个地方的人,仍主要来自中原,在他们的内心里,始终认为这是中原王朝之地。

        大宋开国时,安南之主叫丁琏。当本朝太祖平定岭南之后,他就上表内附。为了表彰他对天下一统的贡献,赵家老大先是授予他节度使等一系列官职,后来干脆给了他“交阯郡王”的称号。

        丁琏死后,因为子嗣年幼,当时的权臣黎桓就取而代之,并囚禁了丁氏所有的族人。这颇有点类似本朝太祖做的事。

        但问题是,丁氏家族的人是要“内附”,而黎桓野心勃勃,做的事实际上是寻求“自立”,性质完全不同。所以,宋太宗对他不仅不予承认,而且还出兵讨伐,要为丁氏的后人找回公道。

        只不过那次讨伐失利后,因为路途实在有点遥远,而且大宋在北面还面临着辽国这个强敌,再次出兵就一推再推,变得遥遥无期,后来朝廷里的大臣们干脆就视之为域外之国。

        黎氏三代之后,安南之主变成了李氏(也就是后世所讲的越南李氏王朝),李氏历经七世后,无子,只有女儿,于是之后就由女婿陈日煚继承了安南的王位,开始了他们的所谓陈朝时期。

        实际上,眼下的陈氏在安南已经是第四代,国主叫陈日尊。

        陈宜中不愧为朝廷的元老重臣,对很多过去的事了如指掌,再加上个学识也很渊博的邓光荐,竟然把好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一一娓娓道来。甚至有些事情连陆秀夫之前都没有听说过。

        当然,这也是某人少有的一次向礼部“垂询”,因此老陈和邓光荐都不厌其烦地介绍相关的事情。

        但是,听完他们的讲解后,陆秀夫的心中却是一沉。因为某人已经淡淡地笑道:“如此说来,哪里其实原本就该是我大宋之地,只是现在有人在裂土称王。”


  https://www.msvvu.cc/9/9844/574030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