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1627崛起南海 > 1903.第1903章 三亚港见闻

1903.第1903章 三亚港见闻


第1903章  三亚港见闻

        其实近年因为各种原因来到三亚的外国人一直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而贯穿三亚地区的这条海汉最早修建的铁路是本地规模最大的基建工程之一,也就不免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网红景点”,吸引了各国人士前来打卡。几乎每天都有新近抵达三亚的外国人来到火车站,买张站台票到近处参观这奔驰在铁轨上的钢铁巨兽。也会有一些胆大的人干脆就买张票,亲身体验一下乘坐这种交通工具的滋味。

        当然了,因为保密方面的原因,去往田独方向的列车并不是所有外国人都能有资格乘坐,绝大多数好奇的外国人只能乘坐胜利港和三亚港之间的路段。而只有得到执委会特许,在有专门人员陪同的情况下,才能乘坐前往田独工业区的列车班次——这当然就不是普通人能享受的待遇了。

        李溰和这批学员当然能享受到这种待遇,不过因为时间上不合适,暂时没有去往田独工业区的班次,只能先乘车去三亚港转一圈。虽然这两地间的行程不长,但体验乘车倒也够了,而且三亚港本身也是值得参观的一处所在。

        相较于普通马车的舒适度,李溰倒是觉得这火车在行进期间似乎更为平稳,而且速度的确要明显快于马车。与其他首次乘坐这种交通工具的外国人一样,李溰首先想到的便是这玩意儿要是用来运载军队,那一日行军数百里也不在话下。

        不过无需向宁崎求证这种想法是否可行,李溰很快就想明白了一件事,既然以海汉的能力,十年来也只修建了两条铁路,那显然是因为海汉目前也无力将铁路系统作大面积推广。这样一来,这种特殊的交通方式就很难在战时发挥作用,除非是战场正好就在铁路沿线所覆盖的范围。

        当然了,以海汉军的情况,通过航运从海上投放兵力的效率可能比火车还要更高一些,没有必要一定得依赖于这种特殊交通工具。

        望着窗外飞快倒退的景物,李溰不禁问道:“宁大人,按时间推算,你们是当年抵达这里之后不久便开始修建铁路了,看来是早就有所规划,所以这种交通方式在你们的故国应该是很常见吧?”

        宁崎惊讶于李溰思想的敏锐:“世子,你是第一个对我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以前还从未有人想到过这一层。你想的没错,这在我们的故国的确是很普通的交通方式,但通行里程要比我们这儿长几百上千倍,整个国家的所有大城市都有铁路通达……不过那样的便捷交通还暂时没法在这里实现,或许再过几代人能做到吧!”

        第一次乘坐火车的外国政要大多会惊叹于这种交通工具的运行方式,有些心比较大的人还会打听一下造价,以及海汉是否能够出售这种技术。但的确没有人打听过这种技术在海汉人故土的运用情况,因为大概很多人都忘了,海汉所掌握的各种常理无法解释的黑科技都是源自于那个据说在海外万里之遥的故国。

        但宁崎很清楚能够跨时代复制到这个时空中的铁路技术水平有限,再加上海汉的工程能力和国力所能支撑的铁路运行规模都很有限,这种交通方式在可见的一段时期内都很难实现太快的发展速度。建设部甚至还有海南岛环岛铁路的规划,但其所需投资的资源远非目前的国力所能满足,只能先封存起来等待今后有合适的条件再说。

        对于这个时代的农业社会而言,流动人口不多,很多人甚至终其一生都没出过自己生活的州县,所以火车这种特殊交通工具其实没有太大的客运需求,海汉目前所建成的两条铁路,也都是以货运任务为主。而今后海汉建设铁路也不会脱离这个基本需求,有固定大宗货物运输需求的地区,才会有修建铁路运输系统的必要。

        当然了除了这两条大型铁路之外,其实很多地方都因地制宜修建了小型轨道运输系统,比如黑土港煤矿的矿场与港口码头之间,目前就已实现了蒸汽机车牵引的轨道运输。类似这样的小型轨道运输系统,其实在海汉治下各个大型贸易港都在慢慢地普及之中,只是因为其里程极短,执委会没有将其列入到正式运营的铁路当中。

        从昌化到儋州,以及儋州和海口之间的铁路都仍在论证之中,距离建成使用还遥遥无期,所以目前正式运营的铁路依然只有三亚和昌化两地。不过对于外国人来说,铁路系统的存在本身就已经足够震撼了,至于通行里程多少,并不是大多数人会去关心的问题,更别说像李溰这样喜欢刨根问底的了。

        李溰听了宁崎的回答,脸上虽然没什么表情,但心里受到的震撼可着实不小。按照宁崎的说法,海汉人的故国还要比现在的海汉国强大千百倍,世间真的有如此厉害的国家吗?那如果这样的国家起了征伐四海统一天下的野心,被其兵锋所指的国家岂不是如同蝼蚁一般。

        李溰想到这一节,不免觉得后背微微一凉,以朝鲜的国力,遇到这种情况恐怕连抵抗的机会都没有。但想想那个国家应该极为遥远,当下又稍稍镇定了一些。关于这个问题,他不想向宁崎求证答案,万一宁崎来一句没错指不定哪天就打过来了,那今后岂不是一直都要活在战争阴影之下。

        “世子,从你的左边看出去,就是胜利港造船厂了。”

        宁崎的提醒让李溰从沉思中回过神来,转头望向车窗外,能隐约看到不远处的海岸边有数艘正在建造之中的大船,其中似乎便有他比较熟悉的威严级战舰。

        李溰差点脱口而出要停车去看看,但旋即反应过来,宁崎先前已经说过,这火车只能在到站的时候停靠,中途是不会停下的。而且那造船厂能不能去参观,肯定也不是他自己能说了算。

        仿佛是看透了李溰的心事,宁崎又补充道:“如果下午有时间,我们可以一起去造船厂转一转。”

        “那就有劳宁大人安排了。”李溰自然不会主动推辞这样的安排,赶紧谢过宁崎。

        不多时这班列车便已经抵达了鹿回头半岛北端的三亚港火车站,李溰随宁崎下车之后,便见到了已经在站台上等候的另一名海汉高官周恒行。

        周恒行本身就是海南岛儋州人,算是货真价值的本土官员了,不过穿越之后他曾经去黑土港当了一段时间的民政官,后来才调回本土,出任三亚港管委会主任。而这个职位从他坐上去之后就一直没换过人,他自己也没有挪窝的打算。毕竟他已经出国干过一段时间,知道这个时空生活条件最舒适的地方还是当属三亚,他个人也没什么太大的政治野心,安安心心在这里当个不高不低的实权官员就已经很不错了。

        昨天给李溰一行人举办接风宴的时候,周恒行因为有其他事情并未到场,所以今天还是第一次与李溰碰面,不过他很清楚宁崎为什么要安排自己来陪同李溰参观三亚港,毕竟这样的政治任务也不是第一次接到了,他所负责的任务便是让李溰充分感受到三亚港的商业氛围和运作水平,从而对本地的贸易环境有更深的认知。

        “世子既然来参观三亚港,我建议先乘船游览,以观港区全貌。”周恒行与李溰见礼之后,便主动提及了今天的安排:“三亚港区面积比较大,估计转一圈下来正好到午饭时间。先说好了,我已经定好了地方,你们中午可别走,让我来做个东!”

        周恒行安排的游览路线是在三亚港登船,然后沿临春河逆流北上,至上游交汇处转入三亚河,然后顺流南下返回三亚港。这样一圈走下来,差不多就能对三亚港区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了。

        “受限于本地的地理条件,三亚港的港湾要比胜利港小很多,这一点相信世子也注意到了。为了充分利用这里空间,我们在两条河流的沿岸也规划了大量的码头,这临春河两岸基本上都是外来商人自行修建的码头,大大小小有上百个了。”

        登船之后,周恒行便热情地向李溰一行人介绍起三亚港的状况。其实有关这里的情况,李溰先前在书面资料上看过一些,又听李希说过一些,多少也算是了解一点。他知道这个地方要比胜利港开发得更晚一些,但与部分承担了官方港口使命的胜利港有所不同,三亚港的商业气氛更为浓郁,除了入海口附近这片港区是由官方修建并运营,两条内河沿岸的诸多码头和各种设施几乎全是私人产业,甚至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国商人在掌控。

        在海汉的有意扶持之下,大量商人在这一区域投入资源,圈地建港,仅仅只用了几年时间,便将这里打造成了三亚的一个新兴贸易区。

        临春河宽度不过几十丈,李溰在船上很清楚就能看到两侧河岸上成片的仓库和商栈,而且这些建筑的顶上往往都做有极为显眼的硕大招牌,甚至在一里地之外就能看到。

        “这些大招牌主要是为了进港的客商能够方便地看到他们的目的地,因为这里的码头实在太多了,必须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获得存在感。”周恒行向李溰解释了这些招牌存在的理由。

        李溰问道:“听闻本地每逢春夏多有大风,这些招牌到了风季,岂不是很容易被吹倒刮翻?”

        周恒行点头承认了李溰的猜测:“的确是有世子所说的这种情况,不过对商人们来说,无非就是再花钱重新立一块招牌的事。在我们这里,只要花钱能够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什么大事。有钱制作这种大招牌的商人,都不会介意再多花一点钱在维护和修补上。”

        李溰听了这话觉得哪里不妥,但又说不上来,过了半晌才回过味来,是自己对金钱的认识与海汉人存在差异。不过这种分歧也没什么好争执的,这里是海汉人的地盘,那么一切自然是照着海汉人的规矩在运行了。

        李溰想起昨天傍晚在前往胜利堡的马车上,似乎也看到道路两边的店铺挂有许许多多的显眼招牌,令人目不暇接,这或许便是海汉做买卖的一种模式吧。

        不过沿临春河越往上游走,这些招牌就越少了,岸边的码头密度也明显比下游要低一些。周恒行对此毫不掩饰:“下游的地势更好,所以扎堆的商家更多。但上游的开发空间其实更大,相关的费用也会更低,慢慢还是会有商家来这边落脚生根的。”

        到了上游的两河交汇处,临春河东岸靠内陆的方向只有零星的码头了,取而代之的是远处大片的田地。在临春河的上游是大量的农业用地,除了国有集体农场之外,也有大量的私人种植园。而在这里开设种植园的,几乎都是第一批在三亚投资农业的商家,如今这边的种植园都已经进入到收获回报期,上游这些码头也大多是种植园的附属产业。

        船从两河交汇处拐进三亚河之后顺流而下,李溰一行人又再次见证了从零零星星的码头到繁华港区的变化。三亚河下游河面要比临春河更宽一些,所以这里沿岸停靠的船舶个头也明显要胜过了临春河,李溰看到有几艘船甚至比海汉海军的探险级战船还要大一些。

        也正因为三亚河的内河码头主要停靠大船的原因,这边的私人码头数量反而是要比临春河少一些,只有其三分之二左右,不过繁华程度倒是相差无几。

        在驶回到三亚港官方港区的时候,李溰看到鹿回头半岛的江岸上也有显眼的岸防炮台。不过比炮台更为打眼的是其上方那几块足足两层楼高的字牌,“海汉银行”四个大字直入眼底,进出三亚港的人恐怕很难有人能无视这硕大的广告。

        (本章完)


  https://www.msvvu.cc/93326/93326312/436566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