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入主大明 > 第一百三十七章:春闱将至

第一百三十七章:春闱将至


  王琼这么快便被放了出来,还即将前往西北主持军务,立即引发了杨廷和等人的不满。

  他们很快便组织了不少官员上疏反对。

  但朱宸濠对那些针对王琼的奏疏完全不理。

  皇帝的态度也让那帮文官知道,王琼的复出已是板上钉钉,根本无法阻止。

  对此,他们也是颇感无奈。

  而王琼也知道如今在这座北京城里,看自己不爽的人很多,所以他并没有多耽搁,很快就带着写亦虎仙之子马黑麻离京往西北而去。

  既然已经将哈密之事全权委派给了王琼,朱宸濠也就不在此事上过多纠结,转头便将精力投入到了其他事项上。

  实验营地的地址已然确定,好几只流民建工队已投入进去,正热火朝天地修建着。

  去往全国各地炼铁厂搜寻新冶炼技术的人也派了出去。

  派出去的人,还都是一些有一定经验的匠人。

  也只有他们,才能判断出所看见的东西有没有价值。

  而只要他们觉得有用的,就都会连人带技术全部弄回京城。

  时间已来到了二月。

  不过天气依然寒冷。

  而对大明来说,二月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月份。

  因为三年一次的科举会试,就要开始了。

  这也是天下读书人翘首以盼的日子。

  京城内,早已聚集了大量从天南地北赶来参加考试的士子。

  虽然是在北京城开考,可南方来的考生却明显要多于北方的考生。

  这也是因为明朝南北乡试的录取名额并不对等。

  朱重八时南方一般比北方多一百余人。

  比如洪武三年,南方通过乡试成为举人的,有310人。

  而北方,则只有200人。

  到了中后期,虽然南北双方乡试录取的总数都增加了,可两地数量比例差却更大了。

  就像英宗朱祁镇时期,一次乡试南方成功被录为举人的,多达485人。

  可北方,则只有255人。

  两边的数量比,由洪武时相差100多人变成了差200多人。

  明朝科考除了分南北两地外,其实还将广西、云南这些在当时不发达的省份单独划出来,所取的举人也不算在南北之内。

  而会试时,这些士子所考的题目也不一样。

  分为南卷、北卷和中卷三卷。

  各卷的录取比例也完全不同。

  其中南卷的录取比例高达55%。

  北卷则只有35%。

  至于中卷,则只有10%了。

  中卷那种只针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先不提,这里只说说南北差异。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因为自汉以后的历史走向所造成的。

  毕竟大一统王朝一旦发生大乱,基本上都是北方先乱。

  而北方一乱,长江以北的人口就会大量逃往南方。

  再加上南方土地肥沃,在北人带着自己的先进科技到来后,经济便越来越发达,人口自然也要比北方多。

  物质条件好了,安心读书的人自然也多,那么考生的质量当然也要高于北方。

  这就使得,若是不分卷考试,只择优录取的话,那么基本上就没北方和那些欠发达地区什么事儿了。

  比如洪武三十年,就发生了南北榜事件。

  那一场会试,所有被录取的进士,全都是南方人。

  结果天下哗然。

  朱重八一怒之下当即人头滚滚,不知有多少人因此被杀。

  其后朱重八亲自阅卷,结果最终所取的进士又全都是北人。

  以朱重八的水平,自然不可能是从那些士子们所写的内容来评判。

  他那样做,只不过是为了给天下一个交代而已。

  至于公不公平,根本不重要。

  而这次事件,也直接造成了南北分卷制度的产生。

  最早的时候,考试时只分南北两卷。

  南方士子录取六成,而北方只录四成。

  可广西、云南那些地方,考生的质量在当时的确堪忧,每次考试都上榜不了几个。

  于是朝廷为了地域平衡,又加了个中卷。

  这样就算地方教育水平再差,也能有一定的人得中进士。

  现在的高考其实也分地域。

  由于做不到绝对的公平,所以就有了高考移民的出现。

  如今聚集在京城应考的士子,当然不止是去年那些刚考取举人的学子。

  更多的,则是那帮往届会试落榜之人。

  好些人都是连续考许多届,直到考上或考死为止。

  当然也有心灰意冷,考过几届之后便放弃了的。

  这些人里,有回到家乡寄情山水的,比如那个号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

  也有进入朝廷大员府邸,成为幕僚的。

  选这条路最有名的,当然是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徐文长了。

  还有不少人,则是以举人的身份跑去吏部挂个号,看能不能有个补缺的机会。

  运气好的话,说不定刚好有某个官员死了,朝廷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合适之人去顶替,于是某个举人的春天便来到了。

  明朝的科举,还不如之前的朝代,不但只剩下了进士一科,还规定所有考试内容都只能出自于四书五经。

  更糟糕的是,由于朱重八的推崇,这用于科考的四书五经还大多得用朱熹集注的。

  也就是说,所有考生学的,都是朱熹的《四书集注》或《诗经集传》这类,带着强烈个人印迹的东西。

  整个大明,几乎就只剩下了朱熹这一家之言。

  就连王大圣人这么聪明绝顶之人都受到了毒害,年轻时也去搞啥格物致知。

  结果对着一片竹林格了好些天,差点儿没把自己给格死。

  好在最后悬崖勒马,知道被朱熹给忽悠了,于是转而研究起心学来。

  而王守仁虽然捡回来了一条命,却因为当时没日没夜地格物而落下了个病根儿。

  大概应该是得了慢性肺炎这类的病。

  历史上王守仁之所以只活到五十多岁,也跟这个病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那位朱圣人,朱宸濠可没多大的好感。

  可是因为朱重八的原因,他对朱熹也感到很是棘手。

  其实,如今这种情况还已经算是好的了。

  要知道,朱重八当年可是一度想认那位朱大圣人当自家老祖宗的。

  好在朱熹在当时还没死太久,家族传承啥的都很清晰,朱重八也怕自己乱认后会被世人所耻笑,于是最终放弃了这个打算。

  否则要是老朱真认下了朱熹当老祖,那恐怕就再也没法摆脱这位圣人对大明学子的思想把控了。

  毕竟大明可是以孝治天下,朱宸濠再离谱,也不敢欺师灭祖啊。


  https://www.msvvu.cc/97856/97856415/69144403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