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入主大明 > 第十二章:原地踏步的大明火器

第十二章:原地踏步的大明火器


  如今朱宸濠所拥有的弗朗机火炮,乃是使用从西班牙人那儿偷来的二手技术,私自仿造而成的。

  至于这个最初版本的弗朗机火炮是从何而来,那还得从数年之前说起。

  正德十一年,有个叫何儒的白沙巡检,偶然看见了西班牙商船上所装备的舰炮。

  在见识过这种火炮的威力后,此人便以各种手段使得船上的华人工匠上岸,并让这些人开始进行仿制。

  只是由于没能获得实物,工匠们也只能凭着记忆仿造。

  所以造出的火炮,各项性能指标都不如西班牙人自己所铸之物。

  威能不足,也使得这批最初的仿制弗朗机火炮,没能引起朝廷的重视。

  不过原主倒是嗅到了其价值,于正德十二年派人寻访到了能造此炮的工匠,并在当年的三月便开始仿制。

  这个过程中,工匠们自然也会不断改进火炮的性能。

  因此,朱宸濠手中的这批火炮,跟何儒所造,已不可同日而语。

  原主虽比大多数人都早一步意识到弗朗机火炮的价值,可为了保密,他却不敢雇佣太多工匠;

  再加上造反那可是项大工程,需要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因而在火炮上他也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财力物力。

  所以,即便已仿造了两年多时间,也只得到区区61门而已。

  其实这也不算少。

  因为就算是嘉靖刚开始仿造葡萄牙弗朗机火炮时,第一年也不过才造出了32门重约300斤的新炮而已。

  (明朝一斤等于590多克)

  当然,数量之所以这么少,更多的原因应该是明朝才刚接触此物,需要对其分析研究的缘故。

  等技术成熟后,每年仿制的数量就变得很是惊人了。

  朱宸濠对这种炮还是比较了解的。

  它的优点就是后装弹药,射速快。

  由于子炮装药量固定,所以即便连续炮击也不会因忙中出错,多装火药而炸膛。

  缺点也有不少。

  比如,连续击发之后,会因发热太高不得不暂停开火以待炮膛冷却。

  如此一来,弗朗机火炮相对前装炮射速快这个最大优势,也就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除此之外,这种火炮受其本身构造限制,致使气密性很差,射程极短。

  无论是西方的原装炮,还是屯门海战后明朝所仿制的,即便重达千斤,其射程也就差不多500来米。

  至于朱宸濠如今所拥有的,根本达不到那种重量,最高也就300余斤,因此在射程上还要短上不少。

  按照他的估测,最多也就300来米吧。

  这还是在发射重约一斤的大铅弹情况之下。

  而这种火炮在朱宸濠的印象中,更多时候是用来发射散弹,以便大面积杀伤敌军骑兵的。

  因此在换成大量小型弹丸后,其有效射程还将减少一大截。

  不过即便如此,它也要远强于明军现在所装备的火器。

  朱宸濠所处的这个时代,大明火器的水准跟西方相比,还真是一言难尽。

  在大明建国初期,火器制作工艺和水平,还是能称得上领先于整个世界的。

  可如今都到中期了,竟然仍跟一百多年前一样,几乎看不到任何进步。

  而与此同时,西欧各国,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则通过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在火器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应该跟明朝实行的匠户制度有很大关系。

  洪武、永乐时期,大明富足强盛。

  那时的匠户,也享受着盛世所带来的红利,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与官僚体系的日益腐朽,匠户也逐渐沦为了权贵们盘剥和奴役的对象。

  试想一个人若是连饭都吃不饱,又何来精力和热情去研究新东西?

  再有就是朱棣死后,后继的君主日趋保守,进取心几乎消失殆尽,更怕火器的制作方法传到民间和敌国,于是明令不得“传习漏泄”。

  如正统年间,就曾有边将想在宣府设立“神铳局”,自行研发制造火铳,结果却被朝廷敕令禁止。

  于是,等到了朱宸濠所在的这个时间点,明朝在火器发展上,已足足浪费了百多年。

  此刻,可以说正好是原有火器跟不上时代趋于被淘汰,新技术又没来得及引进,整个大明只能抱残守旧,仍吃着一百多年前老本的真空期。

  士兵所装备的轻型火器,依然是各式火门枪。

  而鸟铳(火绳枪),还得再等上几年,才能从葡萄牙人那儿缴获取得。

  由于受到技术和工艺的限制,火铳所能承受的膛压不高。

  这也就使得为了不炸膛,火铳所能装填的火药必须减少。

  再加上枪膛很短,射程自然也非常的近。

  实际上,就算是21世纪使用无缝钢管复原打造的三眼铳,再辅以工业化生产的黑火药,其有效杀伤射程也不到30米!

  高科技时代的仿制品尚且如此,那500年前的大明原始手工火铳,是个什么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想来,至多也就能在20米多一点的范围内攻破敌方护甲。

  当然,对于没有披甲的战马,造成伤害的距离则要大上许多。

  那些火铳除了威力差,还有一个大问题——

  几乎全都没有照门和准心。

  因此在射击时,只能靠士兵自己的感觉去找目标。

  如此一来,火铳的精确度自然也十分的“感人”,基本上可说是打哪指哪。

  由于射程短,装填弹药慢,在战时,若前方没有阻拦物,手持“神枪”火铳的士兵在面对敌军骑兵时,最多也就只有发射一轮火器的机会。

  然后,人家就开始贴脸砍人了。

  更何况,就算是可以连发的三眼铳,在朱宸濠那个时代,军队中也没装备多少。

  说来也可笑,这种在大明用了几乎近三百年的火器,被大量配备到部队的时间,居然是明朝即将灭亡的最后那二三十年。

  三眼铳这样的老古董,竟然在明末成为了军队的主战火器,还真是既可悲又可叹。

  而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为什么这个庞大帝国会走向灭亡了。

  至于明末军队为何会舍弃射程远,精度高,杀伤力强的火绳枪而选择戚继光认为早就该淘汰的火门枪,原因只有一个——

  三眼铳的使用方法简单。

  在当时,也就只有以戚家军为代表的一部分南方军队,可以熟练掌握鸟铳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而北方军队,普遍不喜欢这种用起来相对要求较高的新式武器。

  说白了,其实也就是明朝北方的军队训练水平太差。

  没有系统的训练,也就造成那些士兵在使用鸟铳时,不是忘了填充铅弹,就是忘了上药,或者干脆连火绳都掉到地上熄灭。

  总之,要是有十个人同时开枪,最终能成功激发的往往只有二三人而已。

  再加上北方的工匠水平越来越差,所造的鸟铳普遍质量不过关,根本达不到实战的要求,这也使得朝中的官员和将领们认为火绳枪言过其实。

  多种因素相加,也就最终导致大明放着真正的利器不用,反倒是捡起了一堆老掉牙的玩意儿来。

  这样的结果也是一目了然——

  大量装备火器的明军,竟然被更多使用冷兵器的农民起义军和清军吊打!

  当然,明末时的种种弊病,正是朱宸濠所想要改变的。

  只是他如今还没有那个插手的资格。

  而他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获取这个资格。

  不过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朱宸濠再想变革,也得先从全面了解开始。

  只不过这个从自己识海中查资料了解的过程,并不能令他感到丝毫的愉悦。

  就如同他所知的那些火器。

  没一样是能让他觉得满意的。

  火铳不尽人意,火炮也好不到哪儿去。

  明朝时期的火炮,根本不懂科学搭配炮身与口径的比例,还只是单纯靠重量来划定大炮的品质。

  相信现代任何一个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知道这有多么的荒谬。

  而且在“宸濠之乱”发生时,别说红夷大炮,就算是大将军炮,按照历史进程都还要再等十几年才会出现。

  不过就算是被某些人吹上了天的红夷大炮,实际有效射程其实也并不高。

  可后世之人对红夷大炮的认知,为何会出现那么大的偏差呢?

  朱宸濠觉得,或许是跟明朝官员们太爱吹牛有关。

  当然,也有可能是出于保密原则,官员们才故意混淆视听的。

  但不管什么原因,总之那些相关奏章、典籍什么的,基本上对所提及的火器都是夸大到了极致。

  你若是看明朝跟红夷大炮相关的史料,便会发现,诸如什么“远一二十里,一炮毙数千人”之类的描述赫然在目。

  可实际上,只看徐光启对各红夷大炮炮台之间间距的设置,就能推断出其最佳杀伤距离也就在两公里之内。

  当然,红夷大炮的最大射程肯定是远超这个距离的,只是是随着射程的增加,火炮的威力也必然跟着大幅下降。

  其实对于红夷大炮的射程,清末的鸦片战争就是个最好的佐证。

  按照当时跟英国人实战情况来看,即便是上万斤的巨炮,最大射程也就4、5公里左右!

  至于那些5000、6000斤的,射程更是呈直线下降,甚至有官员上报,弹子射出后超过1里就已无力难准……

  红夷大炮尚且如此,其他的火炮,自然就更加不堪了。


  https://www.msvvu.cc/97856/97856415/70266635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