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逍遥大道
妙书屋小说推荐阅读:吻安,小娇妻!、霸道老公放肆爱、元尊、恰似寒光遇骄阳、尸命、名门隐婚:枭爷娇宠妻、惹上妖孽冷殿下、跑出我人生、漫漫婚路、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
在彭不忧的讲述中,鬼族王氏的能作,能折腾并没有中止,在大西周末代百家争雄,诞生五霸的时代,王氏家族又出现个风流俊逸的王右军,此人善能化金石骨刻之刚力为绕指柔,独创鹅毛笔在帛书上写书,举世皆惊,誉其为书圣。当时九州华夏正是诸侯争霸时代,而诸子百家发展繁衍,诞生了数十名圣人。
圣人者,是三代人族对大能者的境界进行划分的一个起点,也就是真正从凡人跨越到神圣一流的第一境界。当时九州之内,诸子百家,已经诞生了文圣,就是腐儒北宗师仲尼丘,兵圣孙武子,谋圣鬼谷子,书圣王右军,史圣司马子长、匠圣公输班等十余位圣人。在圣人之上,还有三大神人,比如道宗祖师老聃,非攻宗祖师墨翟,长生宗祖师扁鹊。在圣人之下,还有百家真人,就是俗称的诸子百家。诸子:以前为称呼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百家:是“百家姓”的简称。
诸子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子长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大西周末世,群雄辈出,时人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后人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自此,百家就成了“九流”。
当世再增“兵、医”,时人认为:“直西周沦落,霸秦崛起,其间数百年英雄人杰层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所以百家其实只有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简单的说,诸子有十二家,当时这十二家的流派,深入百家姓中,传承人物非常之多,甚至儒门就分为春秋儒门,公羊儒门,还有谷梁儒门三大宗门,这三大宗门内的家主,都是百家之内有影响力的家主。这些家主中,因为有嫡传秘技在身,玄功深厚,其中行走江湖者能全身而退,不畏强敌环视而来去自由,此为真人。真人者并非百家家主均具备,百家者不逾三十人也。
在真人圣人和神人之外,就是至人和天人。关于这些超脱人世间的强大存在,人族并没有太多可以了解的资料,只能通过一些圣人的描述而知晓只鳞片爪。在这上面肯吐露牙慧的,是修为境界掺杂在圣人和神人之间的,号称半步神人的逍遥宗祖师庄子沐。
在庄子沐于九州秘境蝴蝶梦谷留下的逍遥游一文,对神人圣人乃至天人至人,进行了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彭不忧语音清越,在逐渐昏蒙的大帐中,恰如一个讲述族内古记儿的老奶奶,更受到欢迎。众人沉迷于彭不忧的善谈中,不知不觉已经金乌西坠,明月东升。早就有仆妇戎汉,将火盆和大鼎等物搬入帐内,开始烧烤肥嫩的狗腿和羊羔,熬煮牛下水,并且烙上了菽面饼。
须臾饼熟汤沸,众人团团而坐不分尊卑,连雄踞如山的卢戎族长啸天大犬,也频频呼喝众人吃饼添汤,以示卢戎人待客之诚。不大一会儿,随着最初烤熟的羊排和狗腿被装在陶盘内送上来,啸天大犬又连连呼喊上酒上酒,今日和大彭贵宾一醉方休。卢卢没好气地赌气不看自己的见酒就没命的爹爹,倒是专心致致地将喷香的牛杂汤吹到可口,又自己撒上香料,用个精致的陶瓷汤匙一口一口的喂着彭无害。
彭无害自己大为惊奇,觉得这牛杂汤虽然有掩不住的膻气,但却透出一股奶味浓香,汤汁可口连里面的煮成羹的牛肝自己都可以咽下去。而且这肉汤好像含有奇异的提纯真元的作用,自己感觉到小小的丹田之内一股热气涌起,开始缓慢地流遍周身。彭无害又惊又喜,惊讶的是如何简单的人间膳食就能令自己补充如此真元,又喜的是自己以为从元帅那里继承的修真武功无法再施展,现在真元开始流动,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积累,自己完全可以再使用真元,发出核光拳和闪电腿这样的绝世修真功法!这可以说是笑傲九州独步宇内的神功。到时候甭管什么真人圣人,应该都不在自己话下。
因为元帅的修为是大罗金仙一级,虽然赶不上三清祖师,但绝对是超脱彭不忧所说的神人境界之上的。毕竟这些神人,可都是群仙飞升后才冒出来的,并无一个有飞升之能,连神人都如此水平,那比神人低的真人,又怎么可能地自己构成威胁?
想到这里,彭无害心怀大畅,虽然自己小嘴无牙,也滋遛滋遛喝着浓浓的牛羹汤不停,母亲卢卢看到自己爱子如此肯吃,也是欣喜不已,大大的眼睛中满是浓浓的怜爱之情,母子两个人都把彭不忧对圣人神人的所谓剖析放在耳内。
彭不忧也是吃的满嘴流油,意气风飞,口吐莲花道:一个平凡的人,经由适当的修行,可以转化成为不凡的人,像“圣人”、“真人”、“神人”、“至人”、“天人”等。在这些特定的名称中,只有“圣人”是歧义的,因为儒家习惯以“圣人”代表德行完美的人,而德行完美在庄子看来,有时可能出于虚伪造作,以假仁假义来欺世盗名。不过,庄子也经常以正面意义使用“圣人”一词,譬如秘典《庄子·天下》就定义“圣人”为:“以自然为根源,以禀赋为依据,以大道为门径,能够顺应一切变化的,称为圣人。”
这样的圣人,当然是个典型。“圣”字原指耳聪目明、智虑通达,再应用于行为上,可以“万变不离其宗”,灵活处世而始终持守住根本原则。《庄子·天道》在歌诵了“道”之后,立即以圣人为例,说他“活着能与自然顺行,死时能与万物俱化,静止时与阴气同归沉寂,活动是与阳气同步奔波。”《庄子·刻意》说得更为详尽,圣人“有所感而后响应,有所迫而后行动,不得已而后兴起。抛开智力与巧计,顺从自然的规律。所以说,没有自然灾难,没有外物拖累,没有别人抱怨,没有鬼神责怪。生时有如浮游,死时有如休息,没有深思熟虑,没有预先筹划。光亮而不耀眼,守信而不执著。睡觉时不做梦,醒来后没烦恼。精神洁净纯粹,身体从不疲乏。如此虚静恬淡,才合乎自然禀赋。”
《庄子·大宗师》的篇名已经显示,它是描述“道”这位大宗师的,而其中写得最多的则是悟道而行的“真人”。“真人”一词使人觉悟:世间有许多假人。离开“道”的都是假人,就像脱离水泉的鱼无法活命一样,假人只是苟延残喘,在变化过程中消耗殆尽,走向幻灭的结局。庄子从各方面描写真人,其中有一段是:“古代的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后没烦恼。他饮食不求甘美,呼吸特别深沉。”这是因为他超越了凡人的嗜欲。
另外一段是:“古代的真人,不懂得去喜爱生命,也不懂得去厌恶死亡;他施展才能时不会过度张扬,独居自处时不会过度隐藏;只是从容地去那儿,又从容地来这儿而已啊。他既不探问自己的来源,也不寻求自己的归宿;对任何遭遇都欣然接受,无所牵挂而回复本来的状态。”
从旁观者的眼光看来,这样的真人显示了另一种样貌:他“神态高雅而不给人压力,看上去好像不够,却又无所增益;有所坚持而没有棱角,心胸开阔而不浮华;舒舒畅畅好像很高兴,行事紧凑好像不得已;他的振作,鼓励人上进;他的安顿,引导人顺服;他的威严,好像泰然自若;他的豪迈,无法加以限制;他说话徐缓,好像喜欢隐瞒;他心不在焉,忘了自己要说的话。”
上述“真人”的表现,是来自悟道的缘故,这些我们都还可以勉强理解。庄子笔下的“至人”是“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人”(《庄子·田子方》),他的处境就有些难以想象了。“至人潜入水中不会窒息,踩在火上不会灼伤,行走于万物之上也不会害怕。”更神奇的是,“山林焚烧,不能使他燠热;江河结冻,不能使他寒冷;迅雷劈裂高山,狂风掀动大海不能使他惊恐。”
从“至人”可以联想到“神人”。《庄子·逍遥游》如此描写:“他的肌肤有如凝雪,柔美有如处女;他不吃五谷,只是吸清风、饮甘露;他乘着云气,驾御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心神凝定,就能使农作物不受灾害,造成五谷丰收。”接着又说:“神人啊!外物不能伤害他,洪水滔天不会使他溺毙,严重的旱灾熔化了金石、烧焦了土山,也不会使他燠热。他发挥一点剩余无用的力气,就可以造就尧、舜那样的功业,他哪里肯把世间的俗务当成一回事呢?”
在全面而深入了解庄子的思想之后,将会明白他所说的是什么,是人族生命最伟大的潜能之完全实现。这也是上古神族消失,三代仙道飞升后,人族头一次梳理出自己的修炼大道,我们为此要对庄子再三致意了。
天有五方,地有五行,声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间有二十五人也。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次五有德人、贤人、智人、善人、辩人,?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义人、礼人,?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农人、商人,下五有众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上五之与下五,犹人之与牛马也。
所以顺序为:神人胜于真人胜于道人胜于至胜于圣人,??逍遥游集中向我们阐释了庄子所渴望的人生最高境界,但对于该文的核心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却颇多争论。如何理解这一句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对于我们理解《逍遥游》乃至于庄子沐的道心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以为三者之间实无区别,此以成玄英为发端: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故就体语至,就用语神,就名语圣,其实一也。
庄子的也持这种观点,如《刻意》篇注云:真人,至人也,前日圣人之德,此又曰真人,便如《内》所谓至人无已,神人无名,皆只是圣人字,却唤许多名字,非曰真人,至人又高于圣人也。
一种则以为三者有等次高低之分,明代罗勉道云: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测之谓神,至者神之极。三等亦自有浅深。
又如道德总局的官方释读云:“至人无己”三句,旧说此三句是平列的,疑非是。第一句“至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能达到顺天任物,忘其自我(所谓“无己”)的境界。第二句,“神人”是庄子理想中仅次于“至人”一等的人。……第三句,“圣人”本是儒家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而庄子却置于“至”,‘神人”之下,做为第三等。
我们彭族长老撰写的《庄子释译》受此种观点影响,又称:《外物篇》明言圣人不及神人,有云:“圣人之所以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我们认为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是“至人”,故主有等差论。
https://www.msvvu.cc/63847/63847933/2893733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