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獠牙初露
妙书屋小说推荐阅读:吻安,小娇妻!、霸道老公放肆爱、元尊、恰似寒光遇骄阳、尸命、名门隐婚:枭爷娇宠妻、惹上妖孽冷殿下、跑出我人生、漫漫婚路、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
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管叔,——这很简单,现在活着的周家兄弟,管叔是老大,当初武王没有传位给他,他就心有不爽和不甘;这就不说了,眼下成王即位,年幼不能主事,即使要人代为行政,也应该有他来主持周家事务,怎也轮不到周公旦的。这话有理,因此其他弟弟们一起随管叔站了出来说话了,而且直言不讳:“周公将不利于成王!”这句话内涵很丰富,潜藏了很多台词,意思是说周公这么做是有野心的,是要取而代之的,就是要篡夺天子权位的。
对管叔和小兄弟们的猜疑、议论、不满和反对,周公那双忧郁的眼睛里,依然波澜不惊,深藏不露。只是当这种议论迅速蔓延成为周朝上下群臣百官强大的舆论的时候,周公的脸上便表现出了无限的怨屈和痛苦,找了太公,又找了召公,解释说,我周公之所以不避嫌,而摄行政者,是怕天下有人趁机作乱背叛周朝,以致无以向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周家大业,于今方成。哥哥武王去世早,成王又年少,为了大周朝未来的千秋江山万世基业,我所以才这样做的啊。
周公的这个解释,无论从逻辑还是从表达上看,实在苍白勉强,几乎是强词夺理,甚至是理亏词穷。但我们不排除周公旦在太公、召公面前解释时,表现出情感和态度上的极度虔诚和忠实。因为史料上我们没看到太公、召公对周公接下来说了什么话,因此也不能知道他们对周公摄政当国是怎样一个态度。倒是从周公此后继续厚着脸皮面南而王的情况看,“二公”好像对他没有反对,可能也是不好权衡和决断,先且默认了。
问题依然严峻,情势也极其复杂,而天降大任于斯人,周公只能用勤政、操劳、努力工作,以及谨小慎微,来证明他的那颗拳拳赤子之心报国之情。
那天,儿子伯禽代父亲周公要去鲁国上任了,临行辞别,向父亲请教,周公对儿子语重心长告诫了一番话。周公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低了吧。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因为你是一国之君而傲慢骄恣,慢待了你的民众和士人。——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上有名的成语典故“握发吐哺”的出处。后来曹操、曹孟德感动于此,在他的诗歌《短歌行》里,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历史的记载和杜撰,无处不让周公至臻完美,高尚典范,包括孩子辞行做父亲的惯常总要有的几句交代,也编造来表现周公的勤勉。——你看,正洗头呢,来人了,周公就用手握着满是洗头膏的湿淋淋的头发出去接见;刚送走,又来人了,周公就再用手握着满是洗头膏的湿淋淋的头发出去接见;像这样,每洗一次头发,都得如此折腾好几回。——再看,正吃饭呢,来人了,周公把刚吃到嘴里含嚼的食物吐出来去接见;刚送走,又来人了,周公再一次把刚吃到嘴里含嚼的食物吐出来去接见。每次吃饭,都如此者三。
真是太夸张了。问题是即使做到这样,周公还害怕慢待了天下的贤达和士人。忍辱负重,周公为国家真是操碎了心。然而谁能够理解他呢?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后世周人凄伤的吟唱,正符合了此时周公心情的焦灼和难奈。
进退得失,是非曲直,权力终究是试金石。是的,权力。对于新生的大周王朝和年幼的成王,周公代之握着的王权,灼痛而沉重,他要为此背负的不仅仅是王朝的责任,还有无数的敌视、疑虑和责难;一时的愤然,瞬间的撒手,放弃它?这无疑是放弃了周朝刚刚血拼来的天下,甚至瞬间放弃了周族在现实和未来生存的权力。作为天才而成熟的政治家,在这风口浪尖上,周公绝不会那样做,历史也不允许他那样做。
周公知道他的分量。
然而,其他人可不这样看,管叔、蔡叔们可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周公是野心家,机会主义分子;王朝初立,武王早崩,成王年幼,人心动荡,人们还没缓过神来,周公就篡夺了周家的权力;其勃勃野心,由来已久。眼下不过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借口和机遇。说是代政,实为执政。而最危险最无助的就是成王了,年幼无知,命运堪忧。周公这个貌似忠厚的家伙,既然能果敢霸占大周的王权,就会干出更加惊天动地的事情。
这个分析,也未必没有道理。因为权力这个东西太沉,一旦握有,人就会失重,心就会失衡。而它又高悬在头顶,辉映于天下,尤其是王权,谁不想拥有它,它能让梦想登峰造极,让人生高山仰止。那是何等的气派,怎样的风光!原来的时候吧,那王权离你很远,你可能对他,视而不见,平淡如故;现在它离你,很近,仿佛触手可及,你的心就战栗了;这突然到达的激励,让你热血沸腾,醍醐灌顶。
之于周王朝,可能这些情况,都还不是,因为王权已在旦夕间,被那个貌似忠厚的家伙拿走了。现在的问题是,怎么阻止他不让他彻底拿走。至于年幼的成王,在权力悬置纷争,没有最后落地的时候,还顾不得上他。才发现,一番你死我活,常常重要的不是王朝,而是王位;不是王者,而是王权。包括周公的那些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
接下来,动乱发生了。
据《史记》载,“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奉成王命,兴师东征,血洗天下,诛杀管叔,处死武庚,流放了蔡叔。
这是既定的历史史实,但这难道不是权力之争的结果么。
事实上,管叔出来对周公篡权当政提出质疑,是没有错的,但他错就错在他不该和武庚以及东部“反周复商”的反叛小国沆瀣一气。周公与太公联手,大举兴师东征,本来是形势所迫,即使没有管叔跳将出来,他们也会出师讨伐。这下倒好,不仅荡平山东,平定淮夷,连他的政敌管叔、蔡叔、武庚,也给办了。给他们定的罪名,你想想,叛国投敌,推翻周朝,当然是死罪,格杀勿论。是不是,一刀下去,就不让你讲话了。
这就是周公,真实的周公,长着一双忧郁眼睛的周公,深藏着一个伟大杰出人物智慧、敏锐、涵养和王气的周公。至于说奉成王命,开玩笑,成王当时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能命令谁?不过史官公文书写的成语,让记载冠以成王的名义罢了。
这一点,周公就比管叔做得聪明。
还有值得我们细心体味的就是,司马迁所谓“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实际是管叔兵败自杀,武庚在战斗中被打死,蔡叔做了俘虏。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双方在摄政问题上的敌对态度,不仅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其矛盾激烈以致激化,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非殊死一战,不能决出彼此对错胜负。这一场战争,无疑也打得十分壮烈和惨烈。而管叔最后选取了自杀,从这一惊人决绝的行为来看,周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倒是这场战争再一次证明了,周公不仅是一位能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战争打了三年。
开始时,主要是针对“三监之乱”的,两个目的,一是剪除政敌,重新分封,彻底抑制殷商旧属,让他们死了那条“反周复商”之心;二是为大规模围剿东夷,净化内部环境,开辟进军道路。
东夷的问题,是个老问题,周之前,中原历代君王一直对其打压。最严厉的一次就是商纣王克东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对其进行了彻底的征服。未曾想,周人就是利用了这个时机,突袭了商都朝歌空城,灭了商朝。东夷族得以复活。而周朝初立,武王一时间还腾不出手来,来解决东夷的问题,固然把也是东夷人的太公望分封到了那里,以夷制夷,但他们不过是暂时沉寂的火山,在地下积聚能量,等候机会喷发。
这个机会来了,就是“三监之乱”。
于是,他们遥相呼应,纷纷反叛。因此在周公东征的时候,东夷族有50多个国家被卷进了这场战争。我们已经不能再现当年战争的壮丽和壮烈,残忍和残酷。我们所知道的其中位于山东曲阜的商朝老牌诸侯大国奄国,对周军进行了长达三年殊死的抵抗。周军胜出,死伤情况不祥,而奄国却是极悲极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践奄”。
大周皇家儒门经典《尚书大传》载:“周公摄政,二年东征,三年践奄。”又载,“践之云者,谓杀其身,执其家,潴其宫。”
“践”,通“翦”。翦除、翦灭意。周公这一“践”,便杀了奄君,捕获全家,水淹宫城。其“践”,完全是惨无人道的实行“灭绝”了。还有人说,周公拿下奄国后,把奄国男人全部骟掉,作为最严厉的报复和惩罚,说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管太监又叫“阉人”、“奄人”了。周公为何如此心狠手辣,行事作风里面,无论是彭不悔还是彭无害,乃至彭族的大小长老们,其实心里都有数,这分明是封神战争中昆仑玉虚宫的作风,斩草除根,鸡犬不留,所以,周公姬旦背后的支持者乃至最大的依靠是谁,不言自明,这是令姬周顶尖权贵圈讳莫如深,而普通世人完全不明真相的秘密,所谓的道德天下,周公亲自组建的道德总局,终于在这时候露出了獠牙,开始了第一滴血。
负隅顽抗者,除了奄国,历史提到的还有一个,就是具有神奇色彩的人物飞廉,鸟头鹿身,奔跑如风,楚地奉为风伯;又名蜚廉,最早是神话中的神兽,后成为伟大秦人的先祖,此一役,飞廉却是被周公率领的军队围追堵截,一直撵到了东海边给杀掉了。因此,飞廉也好,蜚廉也好,猜想应该不是一个人物,而很可能是一个古老的氏族。
周人分封,按近彭族长老们研究,是分为两次。第一次主要是历代帝王之后和周人核心圈的少数几个人,如周公、姜太公等人,但第一次分封都不是最终分封地。第二次分封才是大规模分封,时间是在周公东征之后,这次鲁国、齐国等等诸侯国才真正形成。
三年了,仗打完了,战争终于结束了。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死难者的尸骨和灵魂永远丢弃在了遥远的他乡,生还者也已耗尽气力,疲惫不堪,只有内心充满了回家的幸福和欢悦,可谓悲喜交加,悲胜于喜。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雨雪纷飞,路途凄迷中,他们唱起了这首感伤的《东山歌》,用歌声表达漫长征战的艰辛之苦,表达对久别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之情。
对此,周公不会太过在意,想唱就唱吧,释放一下精神的压抑和远征的苦闷,有什么不好呢?至于征战之艰辛之苦难,他作为指挥者,比任何人都有着更深的体会,看看他两鬓的白发,看看他额头的皱纹,就是这三年征战苦难的生动写照。而此时,他还放松不下来,因为摆在他面前的还有两件焦心的事情,迫不及待的需要处理。
一件是战后如何加强对征服地区尤其是对殷遗民的统治,一件是如何向成王解释和交待。
周公睿智,周公大才。
他在思考武庚、奄国、淮夷的叛乱,以及他最为担心的“以商制商”的分封,即是立国的暂行大策,又潜藏了太多的危险,因此从一开始,他就觉察到这其中有博弈的意味。事实已经证明。因此这些地区,绝不能再用旧王朝的遗属首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于是周公把弟弟康叔,封到原来商王统治的中心地区,以朝歌为都,建立卫国;分给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周公子伯禽不再代他治理鲁地封国,正式任命为鲁公,建鲁国,都曲阜,奄在其内;奄被灭后,其殷遗民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共六族,分给鲁公作奴隶。原属于武庚封地的殷遗民,除了大部给了康叔,余皆分给了微子,都睢阳,建立宋国,后称商丘,并接续殷商的祭祀,安抚东方的淮夷。
https://www.msvvu.cc/63847/63847933/2893738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