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自有定数
妙书屋小说推荐阅读:吻安,小娇妻!、霸道老公放肆爱、元尊、恰似寒光遇骄阳、尸命、名门隐婚:枭爷娇宠妻、惹上妖孽冷殿下、跑出我人生、漫漫婚路、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
面对百姓的唾沫星儿,囊瓦着实恼火,这不是身败名裂的节奏吗?费无极高兴极了,死了一个,臭了一个,第三把手鄢将师是直接围攻伯卻宛的人,也背着骂名一片,够他喝一壶的。惟有我老费,是清白的,没有参与围攻民族英雄事件。
将百姓的愤怒引到囊瓦和鄢将师头上,让他们去杀吧,百姓是杀不完的,越杀数量越大,引起暴乱,两位大人也就完了。
这是灭世门徒最享受的一刻,众人皆醉我独醒,高贵的王者,霸道的权贵,看似群情汹汹的世人,还不都是被玩弄的对象,他们的愚蠢和悲惨的命运,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这种权贵社会能够带给他们保障,可事实证明,越是这种君君臣臣的社会,越容易导致人间的惨祸。所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血流漂杵。
究竟谁能拯救这些可怜的世人,还是要放弃掉这些身外之物的追求,返回到上古时候田猎生活,小国寡民,大家悠然田园,老死不相往来才好。
舅舅费无极正在做着美梦,没想到囊瓦才是真正的猎人,他像一头睡狮睡醒了:与其和老百姓为难,不如杀了始作俑者,杀了罪魁祸首,为民谢罪。
于是,费无极和鄢将师两大家子就被囊瓦杀了。费无极挑拨离间了一辈子,伍奢伍尚被杀,太子建被废,楚平王被鞭尸,秦女孟赢上对花轿嫁错郎,等等,都是费无极的佳作。他最终还是在阴沟里翻了船,碰上了一个不吃这一套的囊瓦。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也是灭世门徒屡屡遭遇到的命运,呼风唤雨看似搅乱了朝政,但人世间的规则也自有定数,岂能都凭人力扭转。佛家所云不要着想,越着想越下乘,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说的费无极这类天生阴狠视人命如草芥的所谓奸雄。
楚国狂徒接舆在记载这类白公秘事图考里,详细列出了关于费无极的所作所为,以及大量的朝廷公文和相关权贵的回忆,对此僚能够潜心在大楚朝廷上默默耕耘,持续发难二十余年,导致楚国差点社稷覆灭,先是吴国侵袭,攻略如火,平王被刨坟掘墓,鞭尸三百。然后幸亏西陲强秦仗义出兵,侥幸得胜。其实说起来也是吴国是强弩之末,并没有彻底覆灭楚国的能力。毕竟这种战略进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消化获得的地盘,就非常难。
在这方面,只有楚国和大晋国在治理地方上比较有所得。两个国家都并吞诸侯方国无数,早就找到了在分封制基础上进行郡县制治理的窍门。
攻略一个城池,并不是春秋时代的战争主要形式,那个时代大家还比较钟情于在野外平坦之处,进行所谓的君子作战。只有吴国攻略楚国,开始了长途奔袭,蛙跳作战,而且以攻打重要城市为主,起到的作用主要就是震慑和迅速消灭楚国的抵抗中枢,好为孤军深入扩大战果和能够顺利撤退打下基础。
所以看似秦国远道出兵,一鼓作气击退了吴国,倒不如说是吴国主动退却,顺水推舟而已。
不管怎么说,当时战阵的苗头,出现了新情况,基础就是楚国这样的南方大国,已经在演化郡县制,开始全国一盘棋,所以才让吴国有机可乘,如果是封建制的大国,每一个城邦都是一个小小的封建主,那么他们就会拼死抵抗,让吴国处处树敌,反而不美。
现在大家都听从中央的,所以楚国郢都被攻破,楚王都逃跑了,下面自然混乱一团,虽然偶有抵抗,但抵抗是不成系统的。没有组织是做不成什么事的。
为什么申包胥要气喘吁吁跑到秦国借兵,而且哭了九天九夜,其实就是楚国的军队已经无法再成建制地组织抵抗了,必须由楚国之外的军队进行作战,并且作为主力,才可能将分崩离析的楚国抵抗力量重新组织起来。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秦国不出兵的话,楚国虽然也能从吴国人的撤退后恢复过来,但一定是更加缓慢,受的损失更大,因为吴国也不会那么迅速撤退。
另外,这种国破家亡的情况出现后,一些王公贵族就会生出野心,纷纷称王,内战四起,到时候吴国再从中挑拨,或者拉拢或者分化,或者打击,以楚制楚,那楚国就会更加危险,说不定从此一蹶不振,分裂成十数个小小城邦,各个公子沐猴而冠,纷纷向大周天子朝贡要求分封,而周天子很大可能会笑纳,纷纷给予名义,毕竟能够肢解楚国这个姬周之外的国家,是大周道德总局和信奉儒门正统的士族们乐意看到的。
而大楚能够在吴军退却后,迅速复原而且重新恢复了进攻能力,仍然开始兼并他国,这正是郡县制成为大楚基础的根本缘由。所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国家,要想进行战争,就必须进行斩首作战,直捣中枢,毁其元首,否则占领地盘越大,自己负担越重,很容易被这种中枢仍存的看似灭亡的国家打个大反击,搞不好不但连进攻的力量葬送,而且还容易被反攻到自己国家,被人家灭国。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燕国进攻齐国之战,乐毅一个人灭掉齐国七十余城,并把齐国积累了几百年的财富洗劫一空。随着燕惠王上位,召回乐毅,乐毅逃跑,骑劫接替后失败。原有的成果也没有保住。大家所有的舆论焦点都认为,是燕惠王猜疑心太重,骑劫能力太差。
其实这都是表象。换成是乐毅也会完败,时间问题而已。
首先看,燕国为什么能够报仇成功。燕国国内方面,燕国的燕昭王能够礼贤下士,完全的信任带兵将领。而乐毅又出身军人世家,有足够的带兵经验。国内的士兵同仇敌忾。有了燕国上下的这种复仇的情绪,所凝聚的上下同欲,让其战斗力极强,又没有政治掣肘的隐患。
战国国际方面,燕国是小国,于是乐毅出去游说,把赵国,楚国,韩国,魏国都凝聚了起来,组成了政治联盟,这里面当然还有孟尝君的功劳,孟尝君被齐湣王猜忌,于是联合说服魏国,参与到了联盟中来,让国际联盟能够联合起来,如果只是燕国自己去游说,很难联合起来。
齐国自己方面,齐湣王在国内和大权臣孟尝君决裂,自己的政治势力收到极大的削弱。外加齐湣王收到苏代的反间计,让其大修宫殿,穷奢极欲,民愤极强。齐湣王此时的政治是内忧外患。这之后,可以说,齐湣王丧失了民心的呼应和贵族的支持。
所以,在齐国的内乱,国际的支持,燕国自己的战斗力,所以,一下子就打败了齐国。但是随着齐国的失败,联军的撤出,燕国自己单兵前进,追击齐王,燕国是个小国的劣势也就战线出来了,仅余下两座城,就是拿不下来。这时候,燕国到了盛极而衰的状态。应该见好就收,但是燕王的贪婪,让到手的成果也丢失了。燕国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燕王或是骑劫,本身就该失败了。
第一个原因是,在齐国方面,由于齐湣王人已死,民心怨气已释,所以齐国的抵抗力量可以被整合起来。孟尝君所代表的政治贵族势力的决裂,以及老百姓受到的压榨,都因为齐湣王的去世而消失。这时候和燕国的矛盾变成了抵抗外辱的矛盾,成了全民抗战,老百姓发动起来了。
在杨过方面,燕惠王和乐毅相互猜疑而决裂。燕惠王是太子的时候就和乐毅关系不和睦,这个可能是燕昭王故意造成的,哪个皇帝都不想让太子和军人勾结,那样自己的位置很难稳定,所以,太子上位后,自然不把乐毅当自己人,于是上位后就收回乐毅的权力,再正常不过。乐毅的离去太仓促,燕军上下都有怨气,加上燕军长时间在外作战,战斗力也都下降,和当初复仇不一样了。骑劫本身毫无谋略,让田单一骗在骗。
第三个原因就是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上面,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燕国自己大批财富私吞,盟国没有好处。
燕国把打过来的财富都搬到自己国家了,盟国毫无好处,缺乏盟国兵力,而燕国本身就是小国,和经营几百年的齐国抗衡,胜利也只是暂时的。蛇吞象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燕国的战略应该是割地赔款,而不是灭亡征服。如果想灭亡必须联合盟国瓜分。
所以国内国际情势,即使乐毅自己在位,其实也几乎没有胜算亡了齐国。
燕国攻齐的教训是什么?
上下同欲者能胜。这是孙子兵法说的,燕国之所以能够复仇成功,首先是自身的团结一致。上层对将领的绝对信任,中层将领的军事能力和智慧,下层士兵正义之师的战斗情绪。让燕国的战斗力凝聚了成了一股绳,所形成的兵锋,直接深入了齐国。
要把握阶段转变。无论是战争还是政治,一定要注意到主要矛盾的变化。燕国齐国战争之初,齐湣王的政治腐败,让齐国民众特别痛恨国家。但是随着齐湣王的死亡,和燕国的掠夺,矛盾从燕国和齐湣王的矛盾变成了燕国和齐国的矛盾,齐国要保种就族。成了燕国和齐国所有老百姓的矛盾。而燕国没有即使看到转变,调整战略,亡齐是不可能了。只有立即签订协议,维持战果。
蛇吞象极难消化。燕国是个小国,而齐国是个大国,即使打下来,也是需要消化的。为什么攻下了七十余城,留下两个就被人反败为胜了呢,就是燕军主力被灭,征服过的城市立即反水,原因就是,仅仅是武力征服,而没有政治文化的征服,一旦武力失败,随即得到的就都失去了。武力征服只是吃下去,而政治文化才是消化,没有归属感只有屈辱感的群体是难以消化的。
这些历史事迹怎么看都像日本征服中国的感觉。一开始日本胜利是因为国内政治的腐败,战斗力极弱,让日本占了便宜。随着日本的武力征服和暴力掠夺,全民抗战开始。然后日本得罪了美国,盟国参战,日本武力失败后,曾经征服过的地方立即就吐出来了。还是那句话,阳光下没有新鲜事,什么曾经出先过。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就是说,找到了规律,也就能够指导未来了。
燕国攻打齐国,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型代表,但最主要的就是齐国的中枢犹存,不但有齐王在,而且有田单这样的绝世名将趁机崛起,这是不可阻挡的势头。而齐国当时已经进行了郡县制的改革,这样田单振臂一呼,国内各地风从云生,自然大事可成。
这一切的基础就在于郡县制。
在大争之世后期,郡县制已经完全代替了分封制,成为各国政治基础。而这种替代过程,漫长又时有反复,但毕竟青山遮不住,碧水东流去。
大周分封制来源于商代的分封制,是商代分封制的进一步发展。周武王在克商之后推行的分封制有其自身的特点。周灭商之后,商贵族的势力仍然很大。因为周原来只是商的一个小诸侯国。从周原出土的甲骨文看出,周是由商的一个小诸侯国发展壮大起来的。它联合了许多周围的诸侯和部族一起发动进攻,才灭掉了商。由于商朝贵族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很残酷,矛盾很尖锐,武王在牧野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打败了商。殷纣王兵败自焚,周武王很快取得了胜利。但当时商王畿内所保留的贵族势力还很大,所以周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到商的统治中心区,又派周王室贵族管叔、蔡叔、霍叔作为三监加以监视。
当时武王只占领了中原地区,山东一带仍为东夷所占有。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摄政。武庚勾结管叔、蔡叔发动武装叛乱,周公花了三年时间东征,才平定了这场叛乱。东征之后,虽然消灭了部分殷贵族和东夷贵族的势力,但是殷贵族在原来商的王畿以内仍有一定势力。周公鉴于三监非但不能有效地监督殷贵族,反而与之一起叛乱,所以平定叛乱之后,改变对殷贵族就地监督的政策,把部分殷贵族迁到了洛邑,其他殷贵族则由周天子分批分给姬姓诸侯,由诸侯分别带到自己的封地去。如伯禽封到鲁国,就带去“殷民六族”。
https://www.msvvu.cc/63847/63847933/289374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