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彭无害彭不忧 > 第251章 都是鸟人

第251章 都是鸟人


在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部落集团中,夏人出自西系,而又融合了东方少昊集团许多部落最早建立国家的一支。在夏代400余年中,除与有扈氏甘之战发生在今陕西省关中外,其余未见与西方部落及方国战争的记录。

        与此相对照,夏与东方的斗争剧烈得多。夏启杀后益自立为后(王),传至太康,即发生了有穷氏后羿“代夏政”的大变革,接着寒浞代羿,前后40年,少康复国。一直到少康儿子后杼才消灭有穷氏,使夏朝得以巩固。

        自后启至后杼约半个世纪与东夷斗争,主要是在今山东北部以及河南东北部与河北南部,今山东与河南、河北接壤的地区展开。后杼以下,对东方各部落与方国的征伐及交往,已转移到泰山以东以南地区,所见“九夷”名称及其分布已在“东夷的分布”中叙述。

        到了夏代晚叶,与九夷的关系似有所改善,帝发元年,出现了“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的局面。其中可能包括四方之夷,从《竹书纪年》所叙前后联系看,当主要是东方之夷。

        关于夏代灭亡,古籍记述夏桀在鸣条之战失败以后,奔于南巢,通常以为即到了东夷的地区,今安徽巢县一带,可姑备一说;勾践越国也宣称越为禹后,大概是与诸夏认同的一种表现。这些都可置疑,有待证实。夏人在夏代及夏朝灭亡以后有一部分东徙,移居于淮河流域、太湖流域乃至杭州湾一带,却在考古学上有若干证据。有一部分夏人东渐而化于东夷和百越,当是事实。

        商人出自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部落集团中的东系,虽然与夏人一样是东西的两大系部落融合的复合型共同体,其与东夷的同源联系,确对商朝与东夷的关系影响极为深刻。商代人殉、人祭之风渊源于东夷,从甲骨卜辞的记录看,用为人殉、人牲的主要是羌人。到商的晚叶,卜辞中颇常见征伐人方、尸方的记录,东夷与商朝也兵戎相见,而且有的记录说明商对东夷的征伐时间延续较长,规模也较大,远涉淮河流域。“商人服象,为虐东夷”,“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甚至认为商纣与东夷大规模的战争是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纣克东夷而殒其身”。然而从西周初叶,东夷与商遗裔联合起来反对周王的情况看,商与东夷的关系还是比较亲近的。

        两周与东夷的关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周初叶武王至康王时期;周中叶穆王至孝王时期;周末叶夷王至平王东迁以前。

        大约在西元前11世纪初叶,周武王联合800诸侯及西土各族,经牧野一仗,商纣灭亡。仍封纣子武庚为诸侯,又以周武王之弟管、蔡、霍三叔为“三监”,各据商中心地区的一部以监视武庚。即使是作了如此周密的布置,周武王回到镐京,仍“自夜不寐”,因为商遗裔和东夷的势力仍很强大。

        武王灭商以后两年即去世,其弟周公辅其子成王,而“三监”心怀不满,武庚乘机与东夷之大国奄、薄姑等联合起兵反周。周公于是大举东征。关于这次东征的对象除商遗裔之外,成王时铸造的雪鼎,盥鼎铭文都记载的是征伐“东尸”(夷)、“东或”(国)。

        奄在今山东曲阜县旧城东,这是少昊集团的中心所在;薄姑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两国都渊源干少昊集团,是商代方国,西周初是东夷势力最大的两国。据《史记》记载,周武王曾封太公望于营丘,国号齐,正是薄姑的中心地区;封周公于奄,国号鲁,正是奄的中心地区。

        当薄姑与奄起兵反周时,追随者还有许多其它东夷方国与部落,《孟子·滕文公》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代奄,三年讨其君,灭国者五十。”这五十国大多当在今山东境,此外还有淮夷,分布在淮水地区。根据各种古籍的记载,周公伐奄在成王即位之初,经过三年战争才杀了武庚,放逐蔡叔,占领了奄而放逐其君。

        即使在周公东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以后,齐大公在营丘立国之初,“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夷也”。经过剧烈的战斗,齐才得以立国,而且直到春秋,有时莱夷也与齐发生战争。

        周公之子伯禽就封于成,“淮夷,徐戎并兴”,使得鲁“东郊不开”。《尚书·费誓》说:“公曰:‘人无哗,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孔《传》说,这是宣告“今往征此淮浦之夷,徐州之戎”。伯禽命令他的士众准备好武器,粮草,振作士气,勇往直前,不然“汝则有常刑!”经过战争,鲁虽然得以立国,成王亲政以后,“淮夷、徐夷及奄又叛,王乃大蒐于岐阳,东伐淮夷”。

        如此大规模征集军队,在取得胜利以后,又是大规模赏赐,熔金铸器为铭庆功,又是作《多方》等多篇文告,可见成王此次征伐东夷,影响之大。经过了这样几次反复,今山东境内的东夷不再成为周的劲敌,周的统治巩固了,东夷地区已经安定,出现了成康时40余年不用兵刑的局面。

        到周穆王时,东夷势力的中心转移到了淮河流域,以淮夷概称东夷,而徐最为强大,徐,嬴姓,渊源于少昊以鸟为图腾的集团,分布在淮水中下游以今泗洪县附近为中心的地区。《逸周书·作雒解》说:“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叛。”这里“熊”为“嬴”之讹,而“盈”与“嬴”同音通假字。可见成王东征之徐戎为东夷。

        到穆王时,徐已自称王:“徐偃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后来穆王与楚国夹击徐,徐偃王被杀。《都城记》说:“穆王末年,徐君偃好仁义,东夷归之者四十余国。穆王西巡,闻徐君威德日远,遣楚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从之者数万”。

        徐偃王的故事,古籍记述颇多歧异,大约西周中叶淮夷以徐为最强,经周穆王与楚夹击而受到严重打击近于历史事实。直到春秋时,徐仍不失为淮夷群舒当中的茕茕大国。徐偃王“行仁义”,深得东夷之众,可见其文明水准较高,至今传世的(徐)王器及国器的青铜铸造技术与铭文都比较成熟,接近中原诸侯水平,虽为春秋时器,也说明徐的文明发达渊源有自,且传之久远。

        彭无害所在的彭族,就出自徐偃王之后,周穆王和楚国能共同夹击东夷的强者徐偃王,暴露了一个秘密,就是楚国的潜藏实力,是周天子心知肚明的。这种庞大的实力究竟是什么?彭无害隐隐有种猜测。因为从他所获知的成家以及若敖氏的故事中,发现楚国确实有一只神秘的大手在操纵者争霸。

        这种力量,连天子都非常戒惧,莫敖更是这种绝对力量的代言人,令尹和司马则是楚王的左膀右臂,甚至相互残杀,但绝对没有人敢动莫敖,甚至莫敖也不会对宫廷争斗多说什么,绝大多数是冷眼旁观。

        这种力量,能够击退周天子的六师,而且是让其丧生于江汉,可见与水有绝大关系。另外,东夷人本是翔族后裔,周天子竟然联络楚国远征,可见楚国的力量能够克制翔族,那么楚国的力量是鳞族,起码是鳞族功法就呼之欲出了。

        随着徐偃王被击破,东夷的力量大幅减弱,到西周晚叶,东夷的中心更向南移,而今山东省境内的东夷反而追随于淮夷之后。此时古籍记载仍称淮夷,而金文称之为南淮夷,周夷王时,《禹鼎》铭文噩(鄂)侯驭方叛周,“率南淮尸(夷)、东尸,广伐南或(国),东或”,不仅危及周南境与东境的诸侯,也威胁周的东都雒邑。周动员了西六师、殷八师的力量,才平息下去。尹吉甫在打败猃狁之后,周宣王即派他征收淮夷的贡物,《诗·大雅。江汉》说:“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诗序》说:“《江汉》,尹吉甫美宣王也。”可见与《兮甲盘》所记为同一事件。

        据统计,西周晚叶金文中南夷凡三见,南淮夷凡六见,而淮夷仅一见。淮夷即南淮夷,可能因其中心转到淮河以南,同地可能也因其势力往淮河中上游发展,威胁了周的南国江汉诸姬及蒋、蔡等诸侯对雒邑而言是南淮夷了。南夷既与南淮并见,应是指荆楚而言。西周晚叶,王室衰微,诸侯日强,南方的楚、东南的淮夷成为周室的威胁,然而无论是楚还是东夷都已广泛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走上了华化的历程。

        那么可以总结出以下的结论:东夷曾经是我华夏上古传说中"三皇五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尧舜和夏商时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很可能就是东夷部落的一支,后统一了夏土,东夷的宗教信仰非常浓,与商有得一拼,其人祭和人殉文化长期存在,同周族有很大的差距。

        东夷溶入以周为核心的华夏体系是个很被动的过程,通过周公,成王对东夷的战争,东夷不断南迁,其中也有部分东夷部落溶入华夏体系

        对东夷的战争始终贯穿整个西周时期,后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仅剩下的东夷部落,以诸侯国的方式参与竞争.战国时期才标志着东夷基本溶入了华夏体系。

        而华夏体系对东夷文化的继承,更是体现在各族的传说中,无论人族多么美化自己,其实自觉和不自觉的,还是将自己归纳到东夷,乃至翔族的源流之下,这可真是莫名的讽刺。

        重新梳理一下三皇五帝,夏商周秦,以及春秋战国时代著名诸侯国的名号姓氏,这有助于我们看清他们的民族背景,从而有助于我们描述出真实的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史。先秦帝王名号有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他们都姓“鹊”,他们都姓“猪”他们都姓“金”,对此笔者将分别予以说明之。

        先秦时代可以说是一个鸟的时代,先秦文物中有大量鸟的图案和鸟的造型,此鸟既不是鹤,也不是鹰,更不是鸽,而是“乌”,即乌鸦,也就是“鹊”。这个乌鸦在先秦古籍中频繁出现,有多种名称,如:鵘,鵔,鵕,踆乌,乌,凤鸟,玄鸟等等,但它与龙一样,属于一种权力的符号,为帝王专用,绝非一般人可以染指。“鵘”似可以为证,它由“君”+“鸟”组成,君王之鸟也,无非是皇权的代名词。所有这些有高贵身份的黑鸟其实都是同一种鸟,就是女直先民的始祖乌鸦。

        此鸟还被说成有三只脚,“三足乌”是也!《淮南子·精神训》曰:“日中有踆乌”,古人有注曰:“中有三足乌”。但不管是几只脚,仍然是乌鸦,而不是其他什么鸟。乌鸦在太阳中,也就是在天上,当是高贵的祖先神灵。三皇五帝及夏商周秦的先祖先王,其名号可谓五花八门,但只要审之以音,其实都由“鹊”而来,他们都姓“鹊”,从先秦古籍看,太昊,少皋,帝喾,商汤,殷契,无一不是“玄鸟”的化身,他们全都是“鸟人”!

        《竹书纪年》曰:“黄帝即帝位,神鸟来仪,帝以土气胜,遂以土德王”,又曰:“凤鸟至,帝祭于洛水”。笔者以为这里的“神鸟”,“凤鸟”当是乌鸦无疑,黄帝如果没有鸟崇拜习俗,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记载。《帝王世纪》曰:“黄帝,少皋,颛顼,帝喾,姬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姬”,为什么与殷商始祖“契”,周人始祖“弃”“稷”(《史记·周本纪》中先是写作“弃”,而后又写作“稷”)读音相同?


  https://www.msvvu.cc/63847/63847933/2893750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