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水仙操曲
妙书屋小说推荐阅读:吻安,小娇妻!、霸道老公放肆爱、元尊、恰似寒光遇骄阳、尸命、名门隐婚:枭爷娇宠妻、惹上妖孽冷殿下、跑出我人生、漫漫婚路、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
若敖氏之乱中,出现了两个关键人物,一个叫做养由基,一个叫做潘党。这两个人也代表了熊楚的两大势力,出身平凡但有惊人技艺,或者出身高贵,犹能礼贤下士。他们的团结与合作,让熊楚迅速走向富强称霸。
当年养由基年轻的时候就勇力过人,射得一手好箭。有一天,邻里的年轻人都聚集在一块场地上练习射箭。因为在当时那个战争十分频繁的年代,要是能够射得一手好箭,那是一个可以相当自豪的本领。所以,场地周围围满了前来观看射箭的老老少少,而箭靶设在五十步以外的地方。
这时,一位射手拉开弓连射了三支箭。三支箭全部射出后,博得了在场人的一片喝彩,因为他箭箭正中红心。养由基看到人们赞扬那位射手,却大声笑着表示到,射中五十步远的靶子并算不得什么本事,射中百步之外的杨树叶,那才叫真本事呢!于是,养由基让人在百步之外的杨树上选了一片叶子,并在叶子上涂上了特殊的标记,然后就与众射手比试看谁射的准。刚才那位射手不甘示弱,拉起弓瞄准那片树叶就射了过去。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箭从树叶旁边飞了过去,居然连叶边也没有擦着。接着他又连射两箭,依旧箭箭落空。
见此情况,其他人没有再敢站出来尝试的。养由基向人群环视一下,从容不迫地走上前去,抽出箭、搭上弦。只听“登”的一声,那支箭疾似流星般地直飞过去,把杨叶射了个对穿。周围的人群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叫好声。谁知刚才那位射手很是不服,戏谑地表示,说不准这只是碰巧而已。养由基听罢,丝毫不动声色,叫人再去百米外选定十片杨树叶。然后就见他连连张弓发箭,箭箭都命中目标。人们随着他手臂的一举一落,连声叫好。
养由基射得性起,叫射手们把所有的箭都集中在自己面前,他一箭一箭地朝着任意看中的杨叶射去,一口气射了一百箭,百发百中,竟然没有一箭落空,把周围的人们都惊呆了。射完后,养由基收起弓箭,向人们们告别,而人们都用敬慕的眼光目送他远去。从此以后,养由基“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的威名很快就传遍了大半个楚国。
养由基拥有神射技艺,立有众多大功,但人生却并不辉煌,其根本原因是,春秋时代射礼对于贵族世家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地道的贵族运动,屌丝们想凭借这种运动一步登天,实现逆袭是白日做梦。简单地说,射得好不行,还得拼爹。
其实运动也有它的阶级属性,射礼这种运动方式也是中国古代贵族世家保持自身优势的重要手段,因为射礼考核的不但是射箭技术,还是对礼制的综合考量,也要考核受测人的家庭背景。家庭背景不同射礼计分的标准也不同,如果祖先给力的话,射得不好,拼爹也是可以取胜。
射礼不同于现代的运动会比赛项目,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射箭的一些列礼仪,来考察贵族成员的军事素质和尊卑意识。“射”的构成是“身”和“寸”,“寸,法度也,亦手也”;“身”即人身,“射礼”就是让人们知道自己的立身之本和如何在不同的等级中行事。在它的规则下,一个普通的士即使射箭才能再高也无法击败周天子,周礼的制定人正大光明的为周天子及其后人开了挂。
按照尊尊亲亲的原则,射礼按照等级的不同也给其他的贵族行了方便,射礼的相对公平只是针对同一基层而言。
比如春秋时代的楚国神射手养由基,其射艺就被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很看不起。他认为,养由基的射法只是“主皮之射”,因其不合礼法而应该被打分为零。总之,核心点是光会射箭不能算研习射礼,而要符合射礼就不能是庶人,“礼不下庶人”是周礼的第一个法则。乡间“野人”(和国人相对)射箭的本事再高明也只能在田野间打猎,哪怕某个野人是后羿再世也白搭。
纯粹在乡野间射杀野兽或者单纯的射箭淘汰赛在当时叫做“主皮之射”,这是庶人玩的射箭方式,不计入射礼的考核范围。你就是在野外射杀了哥斯拉也换不来一官半职,同样没学过射礼的养由基在战场上表现再好也是没用。这就好像今天的考试规则改成了只有年收入多少万或者父母行政级别、职称多高的孩子分数才算数一样,纯粹就是不公平规则。有了出身还不够,要学习射礼首先要进入专门的乡学或者大学。诸侯国的士人子弟一般都会按照所在乡的不同进入不同的乡学,因此养由基挑战射礼的第一步就是投好胎加上乡学。
养由基能够在楚国军队里露出头角,是国君亲信潘家的抬举。主要是潘家的第三代家族潘党对养由基心心相惜。
楚穆王登位后,加封潘崇为太师,令其为令尹(掌丞相之职)并将太子之室赐之,潘崇推而不受,带着楚三公子壮,请于荆山之下,丹阳大泽之滨,现淳溪浦头周家后的寺墩头上,兴教办学,授徒讲学由于潘崇在此兴教,故古代的双塔、淳溪、薛城、古柏的部分,统称崇教乡,由于潘崇在此讲道,故又称“潘崇道场”或“潘城道场”.
潘尪,潘氏,名尪,字师叔,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潘党的父亲。
潘党,又名叔党,春秋时楚大夫潘尫之子。邲战初起之时,潘党率游阙40乘投入激战。晋师溃败后,庄王巡视战场,潘党建议收晋尸为京观,以示楚之武功。庄王不从,仅祀于河、作先君宫而后还师。楚共王十六年(前575)楚、晋鄢陵之战时,党为共王车右。
潘党父祖两代都是楚王亲信,自己也是楚王侍卫,所以潘家三代都成为炙手可热的国君近臣。又由于潘氏乃是兽蛮人一支,更注重武功,所以潘党对箭术已经到达通神地步的养由基十分器重,多方提携。这才让出身平民的养由基有了进身之地。
不过,虽然养由基一箭射死了若敖氏叛乱的首领斗越椒,掀开了若敖氏大血洗得序幕,但也正因为养由基的神箭术,惊动了大楚背后那片沉睡数百年的黑影。若敖氏终于在九死一生中觅得生机,并且重获重用。其直接受益者就是斗伯比家族和成馗家族。
故事说起来也很简单,养由基的神箭术,惊呆世人,但神术背后必有因由,国君垂询之下,养由基和盘托出,乃是得到上古秘籍《水仙操》的启示。而这本秘籍,乃是楚国的音乐大家伯牙先生的秘藏。当时伯牙先生已经去世,养由基却知道这本《水仙操》是成家一位长老成连传授给伯牙先生的。
成连,春秋时期楚国人,善弹琴。相传成连是俞伯牙的老师,伯牙曾向成连先生学琴,学了三年成功了。但成连觉得他还未达到精妙无双的境界,抚琴作曲,始终不精雅。老师给他总结了一下经验,认为他不能摒弃杂念,精力不够专一。
一天,成连对他说:“我的老师子春先生住在海岛上,他可以改变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悟性,咱们不妨去向他请教一下吧。”于是,成连便带着俞伯牙前往拜访万子春。到了东海蓬莱山,成连对俞伯牙说:“你先住在这里静心练习琴曲,我去迎寻万子春老师。”于是俞伯牙留居海岛,成连乘舟而去,十多天都没有回来。
俞伯牙独居海岛,四望无人,但闻海水汩汩崩折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逐渐有所感悟。他十分感慨地想,成连老师将我送到这蓬莱仙岛,就是要改变我不甘寂寞的性情,专心致志地学艺呀!于是,他便在涛声鸟鸣中全神贯注地抚琴而歌,将情感融入大自然,在欣然忘我中精雕细琢,艺技大进,乃援操而作歌云:“繄洞庭兮流斯护,舟楫逝兮仙不,移形素兮蓬莱山,钦钦伤官仙不还。”他从蓬莱山水中得到了创作的灵感,成就了那首传世名曲《水仙操》。
曲子作成了,成连也回来了,与俞伯牙一起乘舟而返。此后,俞伯牙琴艺益精,青出于蓝胜于蓝,成为一代名师,《水仙操》亦作为乐府名曲千古流芳。
成连教伯牙移情之术,可见他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伯牙懂得实际创作与表演的重要作用,可说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
但实际上,水仙操乃是上古鳞族的音浪秘籍,专门能攻破敌人防御,让敌人防不胜防的。养由基将其融入箭术,所以才能百步穿杨,百发百中。
真因为养由基射箭时候,动用了水仙操,引起了法术波动,这轻微的波动,却惊醒了楚王宫内真正进入死关一直在修养的山鬼大人。
山鬼大人神识和莫敖沟通,追杀若敖氏的行动到此为止,若敖氏的成家,以及没有参与背叛的斗家,两位家主分别为成馗的父亲和斗伯比的父亲。斗家和成家,否极泰来,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竟然又呈现勃发之相。
斗家和成家两位家主在庆幸自己的运气好,却不知道,在楚王宫深处,一个孤独玄奇的背影,也发出了狂笑,那笑声中有泪,“呵呵,水仙操,呵呵,夏墟,想不到又能重见天日。”
你知道“最早的华夏”在哪里吗?——河南偃师夏墟。
洛河南岸一个普通的村庄,看似与中原大地上的千村万落一样平淡无奇,却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1800年至前1500年间,这里曾有华夏最早的“紫禁城”,上演过夏的繁华和夏商王朝更替的壮阔史剧。
这里还拥有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最早的铸铜作坊、最早的制作绿松石器的作坊、最早的双轮车的车辙。
夏墟遗址丰富的内涵不断给世人以惊喜,随着“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夏墟遗址博物馆的兴建,众多中国乃至东亚“之最”在这里浮出水面。
华夏发端于何时?最早的华夏究竟在哪里?
1959年,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以71岁高龄率队赴河南调查“夏墟”,大约也是带着这些问题出发的。此后,便掘开了夏墟遗址发掘的第一铲。
出河南偃师城区往南,沿洛河向西不远,就是夏墟村。村南,一座有些老旧的楼院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墟工作队驻地。从院内楼顶四望,夏墟、圪垱头、四角楼三个自然村形成一个三角,将一片高地包围,这里便是夏墟遗址。
正值盛夏,夏墟遗址发掘工地暂时回填,地面上的玉米已经开始拔节,长出一人多高。谁也不曾想,这块3500多年前留下的无字地书,让人不断破译。
多数考古大发现出于偶然,比如秦始皇陵、郑州商城,但偃师夏墟是个例外。在偃师夏墟村的麦田里看到随处可见的陶片,且遗址颇为广大。
58年来,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夏墟遗址犹如一个体量巨大又深不可测的宝库,历经数十次发掘而屡有重大发现。
夏墟是一个不断改写华夏之最的地方!
夏墟宫殿区东边的大路,上个世纪70年代曾钻探出100多米,因麦田浇水中断,一放就是几十年。一个老乡抱怨他家地里的麦子一直长不好,这让专家很兴奋,“这很有可能是沉埋地下的大型基址夯土引起渗水不畅导致的!”一钻探,居然发现了宫殿区北边的大道。
“华夏最早的十字路口”被发现了!随后,考古队追探出“井”字形大道,发现华夏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大路最宽处几达20米,相当于现代公路四车道。就这样,串糖葫芦似的有了一系列新发现,原本星星点点的遗迹分布图上,画上井字形大道、宫城城圈后,这座3500多年前的大型都邑的布局清晰起来。
https://www.msvvu.cc/63847/63847933/289375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