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拾 荒 者 > 第2章 第01章 关于北大荒1

第2章 第01章 关于北大荒1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幅员辽阔的华夏疆域上有三大块荒地,即“北大荒”、“西大荒”和“南大荒”。其中“北大荒”,泛指黑龙江省北部的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以及嫩江流域周边大片荒原的统称。广袤无垠、沃野千里的北大荒素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誉,也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块黑土地之一。

        “北大荒啊,真荒凉!黑油油的土啊,草茫茫!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这首民谣,唱出了千百年来这亘古荒原真实荒凉的景象。

        如果说北大荒的荒凉是她突出的特点,那么北大荒的寒冷又与她的荒凉结伴同行。气象学家曾对我国气候特点归纳了两句话:温州以南无冬,哈尔滨以北无夏。哈尔滨地处北大荒的南部,气温最高时只是出现在7月底8月初一周左右的时间里,最高气温也不超过摄氏33度。到了10月底或11月初,哈尔滨开始下雪。而此时北大荒深处的大小兴安岭一带已是“朔风吹,林涛吼”,呵气成霜,滴水成冰了。

        北大荒地广人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世代以渔猎为生。清廷入关后,为维护自己的“龙兴之地”,曾一度开始实行东北封禁政策。到乾隆年间,封禁愈加严厉。乾隆五年(1740年),“严令取缔移民”;十五年(1750年),在山海关、喜峰口及九座边门等处严禁流民出口,并令奉天沿海地方官以多数兵力稽查内地流民;二十七年(1762年),颁布《宁古塔等处地方禁止流民例》。但那时移民的活动区域大部分也仅限于辽海一带。

        从咸丰十年(1860年)开始,为防沙俄对我边境地区的掠夺骚扰,清廷部分解除了对关东的封禁,代之以开放荒地、充实边防为主的移民开垦政策。同治五年(1866年),允许妇女出关垦荒;光绪四年(1878年),吉林将军铭安设立垦务局,指导汉人开垦,并在关内资助移民;光绪六年(1880年),朝廷以放荒、免税、补助奖励移垦关东。自此,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开始了。山东、直隶、河南、山西乃至云贵、江南、湖北都有移民迁往东北,深入到北大荒腹地。其中以鲁、直、豫为主要构成,仅山东人就占了移民整体的80﹪。“闯关东”的出现和兴起,改写了北大荒的历史,使苍凉的北大荒出现了新的生机,千年的荒原被开垦成了良田。

        中国共产党的新生政权建立后,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

        1947年春,随着解放战争的激烈进行,恢复经济成为头等要务,粮食生产自然成了当时中央领导人关注的一大问题。从哪里弄到足够的粮食呢?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主持会议的陈云、李富春明确指出:东北行政委员会及各省都要在国民党难以插足的地方,试办公营农场,进行机械化农业生产试验,以迎接全国解放。时任松江省主席的冯仲云委派李在人等来到一面坡播下了我党开发北大荒的第一颗火种。5个月后,参加过延安大生产运动的东北籍战士周光亚带队来到北安,利用日寇遗留的一座碉堡废墟挂起了“通北机械农场”的第一块牌子。搜集日本“开拓团”遗留下来的破旧拖拉机和农具,成立了由“四台火犁、福特、法尔毛、小松、卡特比诺等一支“万国牌”垦荒机械队。从吕梁山走出的抗日英雄郝光浓,带领100多名伤残战士伴着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在嫩江流域创办了伊拉哈荣军农场。这位“独眼硬汉”带着这群和他一样铁骨铮铮的部下,在一穷二白的荒原上开始了坚难的创业。伤残军人们相互搀扶着,搭配成组参加劳动。双目失明的挑着担子,腿部伤残的负责捡粪和领路。他们就是凭着这种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在茫茫荒原上顽强地耕耘着。

        从1947年至1949年这三年间,一批批从延安和其他老革命根据地来到北大荒的干部,带领拓荒队伍,在渺无人烟的北大荒上,陆续建立了通北、宁安、赵光、花园、永安、查哈阳等农场。之后又从苏联进口了12台纳尔齐牌拖拉机,从此,开始了全面开荒大生产运动,为日后的大规模开发北大荒摸索出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时,苏联政府向我国赠送了可供30万亩耕地大型谷物农场使用的全套机械设备,并派出土地规划、农艺、农机、财会等各方面专家当顾问。黑龙江省在集贤县建立起了大型谷物友谊农场。从1954年到1957年四年间,在开发北大荒、创建国营农场中,出现了新的高潮。

        1954年,原山东省转入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干部战士整体开赴北大荒。后经中央军委批准,全师兵分三路,分别开赴集贤的福山地区,富锦县的绥东乡和铁力县。他们过沼泽、走荒甸、披荆斩棘,风餐露宿。指战员们斗志高昂,全师上下一个口号:“坚决响应军委号召,移垦北大荒,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基地!”六团进驻的集贤福山地区,是一片原始荒原。团长带领60多人勘测荒原,选择场址。场部遍地是小叶樟、五花草和芦苇,草多水多蚊子多,叮落在脸上的蚊子一摸就是一把,还带着血。全团1800多名指战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年开荒1083垧,建筑住房、种子库27幢,挖沟修路33325土方,建起了二九一农场。五团进驻富锦县绥东乡,8月1日建军节,在元宝山翻开了第一犁。苦战78天,建房32栋,在黑龙江边安了家,建起了二九o农场。四团由宝清转到铁力,从10月份开始,指战员在大雪纷飞、滴水成冰的季节里奋战60天,建成6000平方米新房,2000名战士安全度过了建场的第一个冬天。由于正值国庆节建场,遂取名“十一农场”,后与铁力农场合并为铁力农场。

        1954年5月,刚从抗美援朝炮火中回国的铁道兵5师,来到黑龙江省修建卫口至五营的汤林铁路。6月,王震前往工地视察。一到汤原县铁5师营地,就在副师长余友清的陪同下察看战士们种的菜地。望着脚下绿油油的蔬菜和远处长满了草的荒原,他情不自禁地蹲下身去,抓起一把黑土说:“这土真肥啊!一使劲儿能攥出油来。比起戈壁滩的沙地和早年南泥湾的黄土要强上百倍!”于是,一个安置转业复员官兵“屯垦戍边”的想法油然而生。

        1955年8月,王震向党中央提出铁道兵储备后备官兵举办国营农牧企业的报告,建议由铁道兵在密山、虎林、饶河三县境内,创办综合性半机械化农牧企业。提出大批铁道兵复员转业到这里开荒建场,“寓兵于农,屯垦戍边”的设想。并在密山、虎林的荒原上选定场址,铁道兵9个师的复员转业官兵,建立起第一个军垦农场——八五o农场。当年,该农场即开荒14万余亩,其中人拉犁开荒465万亩;播种近4万亩,粮豆总产量3383吨,盈利5万元。

        1955年8月14日,王震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呈《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毛泽东圈阅,彭德怀在报告上批复。铁道兵为落实报告成立了领导小组,各师团的复转官兵组成班、排、连、团的建制。

        1956年3月31日,铁道兵向国防部正式提出设置垦植局的报告。拟在今后3年内,将经过抗美援朝和新建铁路工程锻炼的官兵(及其家属)5至6万人,复员安置在黑龙江省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地区,开垦种植1000万亩土地,建立垦植局,所需投资从铁道兵上缴工程费收入中解决。国防部于4月5日将这一方案转报国务院,国务院于21日批示同意设置垦植局,下设5个总场、1个独立分场,共计3万人。

        4月24日,铁道兵在福建南平召开第一届党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组建虎林农场、组建垦植局的决议,确定由王震负责虎林农场的规划和垦植局的组建工作。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农垦部,任命王震担任部长,同时兼铁道兵司令员和政委。6月,王震以铁道兵司令员和中央农垦部部长的双重身份参加在密山召开的铁道兵垦植局成立大会,任命王景坤为局长,刘伯增、霍大儒、王余音、向俊选为副局长。

        自1956年6月29日起,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的复转官兵共计174万余人,先后从四面八方来到北大荒。除八五〇农场外,八五一(铁11师建)、八五二(铁2师建)、八五三(铁3师建)、八五四(铁4师建)、八五五(铁5师建)、八五八(铁6师建)、八五九(铁9师建)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在荒原诞生,铁道兵复转军人轰轰烈烈开发北大荒的战役打响了!

        1956年12月,铁道兵垦植局接收黑龙江省划给的金沙农场、永安农场和军委总后勤部划给的牡丹江军马场作为畜牧场。1957年,又接收公安系统划归的密山、青山农场以及牡丹江青年垦荒队组建的青年农场。到1957年底,铁道兵共投资5550万元,拨给机械71台、汽车110辆,建立了13个农牧场;铁道兵农场职工达228万人,总人口达67万人,耕地260多万亩,播种1076万亩,收粮125亿斤;同时,建房32万平方米,筑路200多公里,架线240多公里,完成水利工程72万多立方米,为三江平原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1月24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要求全军转业官兵去开发北大荒,屯垦戍边。为此,人民解放军全军进行了总动员。顿时,全军上下热烈响应,人人表决心,积极交申请,坚决要求去开发北大荒。当时,解放军三总部复转官兵被选为首批奔赴北大荒的先头部队。中南海文工队本来仅有一个去北大荒的名额,但因姑娘、小伙子们都报了名,领导没办法,最后只好批准了20余人。她们是:吴凤君、李艾、蒋自重、胡昕、梁晓芳……

        毛泽东主席听说这些姑娘要离开中南海,去北大荒开荒生产,特地在春藕斋举办了一个“告别舞会”。舞会上,毛主席笑着问大家:“你们是自愿去的吗?”  姑娘小伙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自愿去的。主席,我们是响应党的号召,去建设和保卫北大荒的。”毛主席又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是好事。你们去北大荒肯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毛主席环顾一下周围的文工队员又说:“老头孤单了,老头也想你们哪。远走高飞喽!可要经常写信哪?”舞会上,毛主席与每个要去北大荒的姑娘们都跳了一会儿舞,并赠给了她们有自己签名的相片。不久,毛主席又亲笔写信给小吴、小艾、小胡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

        三月,早春的一天。北京车站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农垦部副部长张林池亲自到车站送行。车站,军乐齐奏,锣鼓喧天,中央军委机关的几千名复转官兵戴上光荣花,带着人民的嘱托,踏上北上的列车。

        十万解放军转业复员官兵的到来,使北大荒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共同在密山、虎林、宝清、饶河4个县开发北大荒,谱写了开发北大荒的壮丽诗篇。

        三月,开发北大荒的热浪席卷全国。著名诗人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诗篇《向地球开战》,为离队北上奔赴北大荒的战友们壮行。

        黑龙江省的密山,是开发北大荒的大本营。这个不足千户的北疆小镇,一下子拥来“十万官兵”。实际上全部人员总共是81500余人,外加随军家属共约10万人。其中,连排干部6万人,营以上干部12万人。当时在密山到处是军官,人们把这里叫做“尉官世界”。这里包括7个预备师、4个部队医院、两个兽医院,以及成建制转业的各种部队学校。还有来自解放军三总部、志愿军21军、空11师、南海舰队、哈军工、军医大学、高级步校、济南军区、坦克兵、军事通信学校、第二航空预校等复转官兵。仅以预备6师为例,就有排以上干部1576人,其中师、团级干部  50人,营、连级干部544人,有老红军4人,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252人。这批转业官兵的政治素质好,党团员占85,有一大批荣立战功的英雄。最著名的有荣立大功、一等功11次的“战斗英雄”李国富;有黄继光连的副指导员郝信友;有亲自指挥邱少云连攻占391高地的营参谋长吴品庆;有在上甘岭战役中坚持坑道战斗14昼夜的二等功臣左尚喜。这批转业官兵文化程度高,有的参军前就是清华、北大、复旦、同济、交大、南开、武大、浙大、川大等全国著名院校的毕业生。还有一大批航空、海军、炮兵、坦克、防化、军事工程教官、文化教员、军队作家和文艺工作者,仅英、德、法、俄、西班牙、拉丁文翻译就有1000余人。古老、贫穷、荒凉千万年的北大荒,一下子就变成了人才的“宝库”。

        密山火车站官兵们如潮水般涌动。广东话、福建话、四川话、山东话、河北话混在一起,辨不出个准确口音来。每天就有一万人在这里涌动,并由这里疏散到各地农场去。民房、学校、办公室住满了军人,路边也搭起军用帐篷。大街小巷,就连车站广场都站满了军人,密山饱和了。军委总部急令:在哈尔滨、佳木斯、汤原增设兵站,以缓解驻地、交通的拥挤。但是,全国各地的复转官兵仍然由空中、水上、陆地继续向这里集中。在这困难时刻,预备6师千余名转业军官发出了,“高举垦荒大旗,树立战斗信念,把汽车让给兄弟部队,徒步开进荒原腹地的倡议”,立即得到了全体复转官兵的热烈响应。

        4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农垦部长、进军北大荒的总指挥王震上将,从北京风尘仆仆来到了密山,在车站广场召开了万人大会。广场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主席台上两边挂着王震将军写的一副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王震将军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对着话筒大声致欢迎辞。

        会后预备6师和商丘步校的复转官兵,高举着王震将军亲手授予的“迈开英雄步伐,走向生产前线”的大旗,离开密山,首先向远在乌苏里江边的858农场进发。

        随后,浙江军区训练团复转官兵立即响应,南海舰队、张家口军事通信学校响应……一群集体转业的女军官响应,要求与男同志并肩前进,不掉队,不叫苦,不坐车,节省汽油。此后有几百路男女复转官兵,以班、排、连编制迈开双脚,高唱战歌,浩浩荡荡,分头向荒原腹地进军。一路上,战友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饿了吃口干粮,天黑了就架起篝火,几乎每个人脚上都打起了血泡,但谁也不肯掉队。一些随军家属也背着孩子,跟着部队在人烟稀少、虎狼成群的荒原上走了100多里,坚持到达了目的地。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战友们,也跟着先头部队,摄下了一组真实的历史镜头,这就是后来上映的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一望无际的北大荒,从此播下了千万颗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红色种子。

        1958年4月28日,预备6师和武汉军区机关的全体复转官兵,徒步到达指定地点。接着,预备2师、6师一部进军到856农场。预备3师、5师参加扩建851农场。预备4师进入完达山北麓的855农场。预备1师、7师、信阳步校等单位复转官兵携带所有武器挺进萝北地区,摆兵布阵,先后建成了延军、军川、江滨、名山、青年等5个农场。接着在佳木斯成立了合江农垦局,由预备  7师师长黄家景为代理局长,由王震兼任局长。到  5月中旬,来自全国各地的复转官兵已经基本安排就绪。牡丹江农垦局(密山)接收6万余人,合江农垦局接收17万余人,西部农场接收4500余人,总计815万余人,还有随军家属等2万余人。

        北大荒一下子超过预定接收人数的十几倍,口粮、住房、生活用品空前紧张。艰苦的生活开始了。北大荒的早春,乍暖还寒,冰凉透骨。新建的农场、生产队大都建在茫茫的荒原上,许多团、营、连长,把部队带到预定的地点后,学着王震将军的样子,把铁锹或树条往满目野兽印的雪地、草原上一插,大声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家。经过长途跋涉,十分劳累的战友们,不畏艰辛,立即行动起来,放下背包,动手砍树,割草,铲草坯,搭草棚。几乎同时,北大荒的深处出现了千万间草棚。这种草棚极为简陋。用草绳、树干绑几个人字架,搭上横梁,顶盖草,底垒坯,就能挡风遮雨了。里面靠边铺上荒草,有条件的搭上木架,按照连、排、班顺序,每人50公分,背包一放,马上又投入紧张、繁重的春播生产。

        由于时间仓促,做工粗糙,大部分草棚雨天漏水,雪天透风,条件十分艰苦。有个约15平方米的小草棚住进了26个人,而且还有2名女同志。有个大的草棚,竟住了250人。

        一位当年的少尉飞行员回忆说:“当时夫妻一对一双地安排在一条通铺上。天很冷,但是得挂蚊帐,一个蚊帐里睡一对。还有讲究:这边男的挨着那边的男的,女的挨着女的,以免发生误会。单身男女也睡在另一条通铺上,按照年龄大小,男的从东往西排,女的从西往东排。我当时年纪最小,就挨着一个大姐睡。现在回想起来,单身男女挨在一起睡,实在可笑。当时,草棚透风,土墙挂霜,冻得我啥想法也没有……。”


  https://www.msvvu.cc/66871/66871902/1075097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