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彭无害彭不忧 > 第405章 伪书狂潮

第405章 伪书狂潮


两千多年后,在楚汉武帝时期,北狄人的国防情报失密于大汉,匈奴和鬼方再次遭到汉朝军队的沉重打击,桃槐国民只好随着匈奴的主力归附于大汉帝国,国民中有以其国名汉化为姓氏者,称桃槐氏和莫槐氏等,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桃氏、槐氏等,逐渐融入华夏族,世代相传至今。大侠王耿近期正在联系“槐江国”后裔中的“因民国”首都所在地的政府,并拟动员相关投资人以“历史情境还原法”原则,尽可能原汁原味地重复出那时的“鬼”时代。

        也就是这个时候,关于鬼方、鬼谷与王氏之间的隐秘关系开始在彭族这样的专门研究上古的秘密家族内流传。彭不忧坦率地向卢戎高层也譬如了鬼姓的多种变体,鬼也作傀、隗、媿、夒和蘷,旧时读音多作他音等,但不可读作鬼。得姓始祖是鬼臾区的十世祖容成氏亦名大容氏。例:倗仲,既傀仲或鬼仲。

        腐儒虽然不知道这些流变,但还是利用自己的笔墨,将一些蛛丝马迹记录记了下来,也更详实地证明了关于鬼姓氏族确实是上古乃至三代之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国语·郑语》记述西周末幽王八年时候的列国形势中说:“当成周者…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倗)”等“怀姓九宗”,显然隗就是愧姓的倗,一国而两名。因其“隗、愧、倗、傀、怀”各字在古代与“鬼”字通义,后人有将隗氏、愧氏、倗氏、傀氏、怀氏等简文为鬼氏者。《路史·国名记己》:“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皆鬼族、鬼方、鬼谷氏也。

        霸唐时的《录异记》卷一称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复还中国,居汉滨鬼谷山。受道弟子百余人,惟张仪、苏秦不慕神仙,好纵横之术。时王纲颓弛,诸侯相征,凌弱暴寡,干戈云扰。二子得志,肆唇吻于战国之中,或遇或否,或迍或泰,以辩谲相高,争名贪禄,无复云林之志。先生遗仪秦书”以责之。

        鬼族如此强大,乃至贯穿了上古到三代之数千年的历史,绝对不是一线单传,而是萌蘖出许多异种支流,比如现在游荡在百濮大地的卢戎人,恰恰就是鬼族的后裔之一。这要从百濮之地的地名考据说起。彭不忧在这里显然准备良久,一些甲骨乃至金文资料都被他一股脑抛出来,他首先阐明,“融”“雍”“庸”“绒”和“鄘”字的出处为江南句容的炎帝系。逍遥派无上宗师庄子沐在《胠箧篇》中认为容成是伏羲、神农和祝融等炎帝族先祖:“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庸(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此十二氏皆古帝王”。而《帝王世纪》则说得更为明确:“女蜗氏(其兄伏羲)没,大庭氏王有天下,次有柏皇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吴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皆袭伏羲之号”。《春秋元命苞》云:“庸成氏八世”。其名序为:濮成子—大成子(神农师)—祝融—广成子(黄帝师)—鬼容区—大容氏—容成子(黄帝受胎息于公)—务成子(舜师务成昭)—上成子—别成子—崇庸氏—庸成氏—老成子—容光—商容—仲容—有绒—戎狄等。最后一代容成氏的八世孙是祝融,此时的地名和人名尚未完成“融”“雍”“庸”和“容”字的分工,“音、义、形”相近的名词等,仍在“通用、通假和通代”的阶段。容成子的十世孙为笫一代炎帝魁隗氏帝柱或帝石年,既鬼臾区是也。

        大楚万里云梦泽周边蛮人中传承的《衡湘传闻》载:“容光为祝融兼司徒”,“徒武陵,因亦有南岳容山之号,在今施容、容美之间”。“容光又取(娶)于州山氏,曰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山海经》曰:‘寿麻之国,爰有大暑,不可以往。腐儒编撰的《三皇纪》载:“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亦曰连山氏,亦曰大庭氏,亦曰魁隗氏”。从这里看,江南的祝融容成氏和鬼族魁隗氏与“帝王”、“王者”和“王氏”早就融为一体了。《衡湘传闻》曰:“容光之佐,盖封于此,其子孙乌程氏,善酿者也,当夏世”。大侠王耿曾经解释:乌程,今大越湖州,旧称吴兴,上古与大吴句容同城。其民善酿。证明容成和祝融之族世居在此,否则其子孙也不会成为近在咫尺的“乌程氏”。

        现在只有一个问题,如何证明乌程与句容之地乃是相近。彭不忧翻阅了不少古籍,在百家中的一个较为偏僻的家门,他的创派祖师叫做刘郁离。《郁离子》就是他成为百家的真人后,别人对他的尊称。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郁离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年间半百,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金元帝王的亲信谋士,协助金元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郁离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郁离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但更被彭族长老彭不忧等人看重的,是《郁离子》此书中若隐若现地披露了一些大争之世前的地名和人称,也间接证实了上古时期,大越和大吴这些古地名,其实经过变迁,所以在古籍中看似说的两个地方,其实是相近的。比如时人提到的中山,它说具备的地缘特点,就和古籍中的乌程对上号了。

        《郁离子·窃糟》:“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归,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予之糟液也’”。中山为溧水,乌程为湖州,两地处吴越之接壤地,皆“善酿”之地也。

        那么,现在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卢戎和鬼谷世家,乃至大彭族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卢戎和鬼族是同出一源,现在,经过千百年的变迁流转,大家的面目都已经不同,难道为了一个短暂的建立卢彭国的目的,就联合起来么?这样的理由未免太牵强,亲兄弟还要明算账,两大族如果联系在一起,不知道要闹出多少纷争和乱子。对此,联合建国的彭族长老,被派出来专门进行纵横之术的彭不忧,又是如何准备的呢?

        彭无害内心先头也是苦苦思索,直到他听到了一个古老的神奇的地名,他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原来彭不忧的算盘是在连山易这本书上,这可是自上古以来就让人族乃至其他各族都疯狂的三大易经奇书之一。而关于连山易的传说,更是举不胜举。

        彭不忧也对此非常自矜,他说,近年来各大家族对一些易学研究也纷纷有了些新东西,论及《连山》与《归藏》,对这两种古易书的一些问题做了探讨,但似乎诸家对这二易不甚重视,多用前人旧说轻轻带过,并不深入。因古人之说多有讹误,未足据信,他曾经专门作文,就《连山易》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探讨。当然,彭不忧最初的目的,是探寻真正的连山起源,可惜在世间流传的说法,竟然都是靠不住的。

        《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其《筮人》又云:“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再以前的书里,就没有关于这两种古易书的名目了。但很不幸,《周礼》这部书早已为学界所证实乃楚汉的刘歆伪造,是他杂取故书并参以己意作成的,里面虽用的确实是一些原始的古材料,而其虚造的成分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许多内容靠不住。其中《连山》、《归藏》这两个名目便是他虚造出来的,他伪造的依据便是《山海经》。

        《易》本是古人卜筮时用来参考占断吉凶的底本,在古代不止一种,这看看《左传》即可明白。鬼秦火不焚卜筮之书,故到了楚汉,自然还会流传下来不少,《周易》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但不甚显著。刘歆曾领校中秘图书,他肯定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编写《周礼》时,除了写上《周易》外,又决定再写上两种古易,以凑足“三易”之数。同时他又发现这其中的一些古易书的内容和《山海经》的内容很有联系,这看看南朝郭璞注《山海经》时多引用《归藏》(此书乃大争之世时代的一种古易,出自汲冢,原名并非《归藏》)即可明白。所以,刘歆便根据《山海经》和易理虚拟了两个古易名。

        《山海经》是由《五藏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五藏山经》为一部分,简称《山经》;《海经》则是《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的并称,其中《海外四经》又称为《大荒经》。我们看看《山经》所记,的确是一山连一山,山山不断,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连山”之书,所以就根据此拟定了《连山》这个书名。又根据《海经》和《大荒经》拟出了《归藏》一名,海属水,在《周易》中属于坎卦,《说卦》云:“坎者,水也。……万物之所归也”,从中取了个“归”字;大荒即大地,在《周易》中属坤卦,《说卦》云:“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从中取了个“藏”字,二者合一,《归藏》这个名目就产生了。

        所以,《连山》这个名目和《归藏》一样,实出于刘歆的伪造,不足据信。正因为它的名称后出而且之后所出之书真伪混杂,故历代学者对《连山》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讼纷纭,了无定谳。

        《连山》虽是刘歆伪造的名目,但楚汉时期的的确确有过一部《连山》,同时还有过一部《归藏》。桓谭《新论正经》云:“《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桓谭是楚汉人,其言之凿凿,说有《连山》、《归藏》,其中《连山》有八万言,在古代的书籍里,可算是鸿篇巨制。另一个力证就是去楚汉未远的南朝皇甫谧《帝王世纪》和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都引有《连山易》的文字(详见下第六节),可证桓谭之说并非无据,说明东汉时代的确有一部《连山易》。那么这部《连山》是怎么来的呢?由于文献无记,难以确断,这里只能作一下推测和猜想。

        彭不忧认为这部《连山》与桓谭说的《归藏》都是出于刘歆或其同道文人的伪作。刘歆篡改伪作了“中古文经”,他为了给自己的学说提供口实,在这些经书里杜造了不少所谓的古书名目,如《左传》中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也包括《周礼》中的《连山》和《归藏》。这些书在现实里自然是看不到的,但刘歆等人可以说是经过秦火而失传了,可秦火不焚卜筮之书,《周易》完整地保存下来便是明证,那么要说《连山》、《归藏》是经过秦火失传了,是不能取信于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伪造出这两部易书来。


  https://www.msvvu.cc/63847/63847933/289373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