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彭无害彭不忧 > 第375章 穴穷之地

第375章 穴穷之地


再查淅川山川走势地图,从东向西朱连山、大山寨、丁家沟,在上李沟东与邓州分离,从上李沟开始、沿三尖山、贾沟、盐行、王家寨、乔沟、彭家寨和分水岭的小朱家营,有近二十里是与老河口接壤的,淅川是从小朱家营开始沿杨山、油坊沟、杨山村、张沟、李家河到丹江与丹江口接壤十四里后北上的。从杨山小朱家营向南石门、黄庄、六股泉、陈家庄、付家庄、艾家沟到邓家庄的汉江以东二十六里是老河口与丹江口的分界线。

        大自然是神奇的,就这样丹江口、老河口、淅川、邓州四地,在东西15公里的邓州与丹江口、南北10公里的淅川与老河口的山山岭岭之间,在纵横交错,乱而有序的排列中,以朱连山和楚长城为界线分出了绞国、鄀国、楚国、邓国,今为丹江口、老河口、淅川、邓县的四个大楚新设的城邑,以楚长城山脊分水岭为界的界线划分出荆州和豫州的边界沿用至今。从以楚长城为界的荆楚和中原边界看,在没有受到大型地震的影响的情况下,虽然有丹江大方垣的建设,除了水位有变化外并没有真正影响到这些山川,与古绞国所处的楚国的荆楚地界和古鄀国邓国的豫州地界基本没有发生地质变迁。彭不悔在感叹山川自然的神奇时,也为古人的聪明智慧所折服。

        朱连山的问题基本说清楚了,但这并没有远离“析隈山”的主题。这样认真的说朱连山,就是为了能够准确的弄清楚“析隈山”到底在哪儿,因为朱连山直接关系到地处绞国、鄀国、楚国、邓国之间的“析隈山”。这是个最关键的地点,是牵涉到大楚始祖从穴穷之地跃出的大秘密的钥匙,如果不这样认真去踏勘考证,不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不管哪个彭族长老,或者是对大楚古史有研究的人族学者耆宿,都绝对分不清“析隈山”的“析山”和“隈山”的。

        从腐儒的经典历史秘籍东周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的,楚大夫屈完见齐侯时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分析,楚长城应建在去彭不悔之前一百二十余年以前。按照历史顺序楚长城是早于“秦人过析隈,因记其地而名山”的“析隈山”21年的。古为鄀国淅川的山,为析山是没有疑问的。彭不悔坚持认为,找到了淅川的“析山”应该说就已经算找到了“隈山”了。

        因为现在叫朱连山的山,即与邓州相连也多与老河口相接,朱连山山脊上的楚长城,一分为二的把朱连山分为国籍和属地都不同的山了。朱连山以南的老河口小朱家营到杏山、三尖山到王家寨山到荆家棚肖湾之间众山拱围,依偎着朱连山向南延伸出六股泉军对河山谷、苏家河山谷、渡槽河(杜槽河)屈湾山谷和以二劈山为东西分水岭的孟桥川水系和古城大梁河、排子河水系,众山的梳状排列,有符合“隈山”之意曲折婉转的“隈山”之茂。

        所以综合分析,山分南北的朱连山,北是“析山”南是“隈山”,从邓国山川地图上消失的“析隈山”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真正消失,就是今天彭不悔自己踏足的“朱连山”。“析隈山”是早期秦人口中的一时称谓所形成的地名。分析应该是到了晚期因为析隈山以西山下有了大量的朱姓人群居住,因为朱家营小朱家营与析隈山山山相连,才有了”朱连山”这个地名。这些朱姓人群,自然是楚国大力招募中原各国流民,好找开发南蛮肥沃的土地而来依附的。据说这些朱姓人都来自于郑国,因为世代从事屠牛宰羊之业,身上朱红血迹浸染,所以自称朱姓。这一族人本来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身处中原繁华之地,又是东周的权贵之国大郑,本来以为这样富贵荣华能够长久传下去,却不料郑国国君一代比一代昏庸,北面面临大晋国的沉重压力,南方又有大楚强横崛起,郑国的国君忍不住仰天长叹,不知道是犯了哪些风水,现在是流年不利,国事日非。

        前文我们说过,大郑的君主贵族特别喜欢把国家财富埋藏到地下,这样的财富流失速度,远远超过了国民积攒财富的速度,于是大郑越来越穷,越穷越人心思变,朱姓族人才在忍无可忍之下,听闻大楚招募流民,给予土地和房舍,这才拖家带口,都迁入了大楚,定居在了析隈山这里,因为这里,一抬脚又可以回归故里,实在是个好地方。正是因为朱姓族人的大量到来,才带来了历史地名的改变。这也符合历史上有名的“析隈山”为什么会从现在的古邓国地图上消失的原因,是后来的“朱连山”逐渐取代了早期的“析隈山”。

        弄清楚了析隈山消失的原因,彭不悔心潮澎湃,引发了联想,关于秘简《楚居》中“季连初降于隈山”的季连之母,应该不会是在“隈山”的山顶上把季连生下来的,所以季连应该是生在隈山之下的楚人居住地。

        关于“季连”是最早的楚祖问题,虽然《楚居》中只写了“季连”,并没有介绍季连之父和季连之母的名字,不管怎么说,已经生活在楚地、在隈山之下把季连生下的季连之父和季连之母才是最早的楚祖。至于季连之父和季连之母的季氏家族从哪儿来到“隈山”的,那是关于季祖季宗的另一个话题了。

        找到了“朱连山”是“析隈山”,分清了析山和隈山,同时彭不悔之前在老河口隈山之下找到的与《楚居》“季连初降于隈山”后“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相符的“穴穷、乔山、爰波、汌水”多地,这就令彭不悔惊喜万分,真没想到这样在老河口准确的找到地连淅川的析山和隈山。“朱连山”以南的老河口这片有山有水的群山丘陵地带,是很符合早期楚先祖季连初降的“隈山”之地。

        因为从古邓国管辖的朱连山来看,其实就是无法生存居住的半边山,并没有土地。分析“季连初降的“隈山”,应该在“隈山”之下地近“穴穷”(王洞)和乔沟乔庄的“乔山”之间老河口。所以综合分析:楚祖“季连”是初降在“隈山”之下的老河口。

        再全面的思考:早期楚国历史事件和楚国所灭的诸侯临国地望,终点在老河口的丹江。在老河口有多条丹水源流,最终与来自淅川的淅水及大梁河等在老河口排子河汇合聚,在老河口多个丹水之阳地相继发现“大禹治水地“二劈山”及禹王庙,发现符合早期荆国荆山的荆家棚古村,肖湾发现的疑是“楚王洞和鬼谷子故里”的“王洞遗址地”、屈湾殿沟的屈家殿遗址,这是大楚屈姓最早的家族寺庙,而屈姓是和熊姓一起并列的荆楚的先祖,虽然熊姓是王族,但屈姓和王族的关系密切,一直是孪生相伴的关系。

        另外古城的“疆郢遗址”、窝窝城遗址,地在汉东又属汉北的老河口,楚长城下的汉水的城池地,在汉水丹水和淅水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一系列具有早期楚人逐水而居丹阳等楚文化特征的历史遗迹在老河口集中发现,从多个侧面佐证早期的楚国丹阳在老河口。

        因为《楚居》竹简,是至今研究东周大楚秘史的唯一详细介绍楚祖和楚都迁徙过程的古简,是研究早期楚文化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所以自彭族长老唐收藏这批战国竹简后,即引起各大国人族学者的高度关注。因为这批竹简是之前被埋入地下,未受到后代历代大楚官方修史的影响,所以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荆楚古籍的原貌。

        也因为清华简《楚居》中出现的象“隈山、穴穷、爰波、汌水、京宗、夷屯、发渐、旁屽、乔多、焚、宵、大、疆浧和很多带‘郢’的楚都”地名,在古今地理志书和历代文献中找不到记载,历经667年的楚人居住地和楚国迁都地象是从历史中集体消失了?

        这个现象很异常一直令研究荆楚的方家不解和头痛,在彭不悔决心实地来踏勘之前,即没有合理的答案也没有真正找到在《楚居》中出现的这些地名现在到底在哪儿?

        最滑稽的是大周的道德总局的博士,在解读《楚居》后,居然得出“楚人源于关中平原”观点,说《楚居》中十几个早期地名都在今天的镐京境内,梁州是周秦之地,这观点根本就说不通?楚祖居住地的楚居全都跑到秦国的关中平原了那还能叫楚居吗?这种道德总局的腐朽说教,其实就是抹杀大楚的独立性,把这一卓绝惊艳的文明视作周的文化旁系,其实是用心叵测,非常卑鄙无耻。

        彭族的年轻长老彭不悔,因为研究“楚国丹阳地和屈族故里地在老河口”,跑遍了老河口各地,找到了楚国最初封五十里丹阳封地在老河口的很多证据,找到了丹淅之汇袁冲乡古城楚都遗址、沧浪地排子河、屈湾、屈家殿、霸王坟、楚长城、周昭王溺亡汉江的老河口霸王坟楚简等能证明“楚国丹阳地和屈族故里地在老河口”的相关证据链。

        而在多重资料积累下,加上实地踏勘而来的感悟的启发下,彭不悔近日在研究《楚居》中“隈山、穴穷、爰波、汌水、京宗、夷屯、发渐、旁屽、乔多、焚、宵、大、疆浧和很多带‘郢’的楚都”地名后,认为早期楚国祖先在当时的生存状况下,应该是生活在五十里丹阳封地范围或附近的大致范围,因为他们不具备远距离迁徙的条件。彭不悔通过各地走访调查后发现除“方山、京宗和后期楚国迁都的郢都地”不在老河口外,其它从季连初降的隈山到楚文王迁郢以前的穴穷、爰波、汌水、夷屯、旁屽、乔多、焚、宵、大、疆浧等地,居然都在方圆五十里的老河口找到了,这是彭不悔完全没想到的事情。

        彭不悔认为,《楚居》中那些所谓的地名之所以能够从历史中消失,原因很简单,要么这些地名是介绍无名山水的形容词语,要么是某王曾经的居住地命名的小微地名,如“焚冒酓帅自鄀徙居焚,宵敖酓鹿自焚徙居宵”的焚和宵两个地方,其实就是焚冒和宵敖居住过地焚家和宵家的村寨。直到楚武王称王才建的楚都称的郢,所以武王以前的楚君住地都很小。《楚居》中的这郢那郢,都是后来的楚王战乱或楚国告急时一次次频繁迁都后替代都城所在地频繁的保持原名才有的名称其实都是别称。是这些原地名被取代后以曾用名或别名形式出现并且都没多长时间,还没被后人熟悉和认识,后人基本对不上号才产生了很多误解。所以说《楚居》地的那些地名到现在其实一个都没有从历史中消失地名,随着楚国的不断发展和历史的前进,人们又叫回了原地名。

        为什么彭不悔决定在老河口进行苦苦发掘和寻找,因为这里让他找到《楚居》记载的楚始祖季连鬻熊降生地等楚居地遗址,这是打开穴穷之谜的一把钥匙。彭不悔甚至觉得,神秘的《楚居》或许就诞生在自己脚下的这片神奇的地方,因为这里许多冷僻的地名,都在《楚居》里记载的非常详尽。

        大楚的历史秘藏《楚居》开篇就记载,“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直接谈到了“穴穷”地相关的问题。因为从字面上看“穴穷”就感觉这地方应该跟洞穴有关,所以彭不悔多多关注了些老河口内跟洞穴有关的地方,研究后发现《楚居》中“穴穷地”跟老河口洪山咀肖湾的“王洞”果然关系近。熟话说“功夫没有往费的”,其实这句话后边应该再加一句“路也没有冤枉走的”。

        《楚居》的“穴穷”地,就是彭不悔自己在老河口一带,翻山越岭探访过许多地方后,耗时五个月才发现的很有点神秘的“王洞”。如果不到王洞走访,怎么也不可能跟《楚居》中记载的的“穴穷”联系不上。


  https://www.msvvu.cc/63847/63847933/289373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