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方术数道
妙书屋小说推荐阅读:吻安,小娇妻!、霸道老公放肆爱、元尊、恰似寒光遇骄阳、尸命、名门隐婚:枭爷娇宠妻、惹上妖孽冷殿下、跑出我人生、漫漫婚路、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
百濮蛮人从兽人部族衍化而来,自然对驯养牲畜得心应手,而这些牲畜也成了蛮人逐渐定居下来,成为农耕部族的重要助力。当这些早先在山间田野追逐猎物的好猎手,逐步转化为农夫的时候,他们自然对粮食的崇拜和对上天赐予的感激,会啮合成一种独特的仪式,那就是献祭。通过食物的烹调,进行特殊的选择和供奉,作为献祭给上天的礼品。当然,这种献祭,是不同于贵族那样的三牲浪费和奢侈,而是要填补到自己的肚子里。这也是贵族和平民最大的分野。贵族总要显示出自己的富足,和对祖先的敬畏,从来不敢动祭品。而平民,则会将所有献祭的食品都吃光。没有人认为这有什么不妥,不浪费才是真正的对祖先的敬重。
彭不悔观察百濮蛮人各族群的饮食文化,他自己也是个美食家,他发现腊八粥是腊八节气的主食。腊八粥的背后,体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对天地的敬畏之心。腊,也为蜡。《礼记》云:“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许慎《说文》曰“腊,冬至后壬戌腊祭百神”。先祖认为,因天地的厚赐,人类才能收获五谷杂粮。后来逐渐固定在每年腊月——十二月初八——腊八,都需要以用当年收获的八种谷物杂粮,熬一碗腊八粥,来表达自己的这份感激。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心理,由此在腊八粥里得到传承。
过年时,自己动手准备做一些有特色讲究的吃食,是年节非常重要的仪式过程。合家欢聚吃年夜饭的目的归根结底不是为了吃。其制作、分享、收获的每一个步骤是心灵上的文化体验。这种过程的“仪式感”,就是“年味”。
祭祖是华夏九州许多地方过年的一大仪式。敬畏、纪念先祖的传统,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它是维系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文脉。“年味”的维系,需要通过“仪式”,“仪式”的每一个步骤都指向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怀。祭祖仪式体现的就是人们对祖先的敬畏感、神圣感。
屠苏酒是在华夏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故又名岁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这当然是一种缪谈。毕竟在大夏的时候,人族鼎立,杜康就酿造出了酒精,但据说酒精的原料,乃是得自于翔族的秘传。只不过人族为了抹杀翔族存在的痕迹,可以塑造出了杜康这样的酒神,目的就是把人族的代表树立为圣人,一笔勾销翔族鳞族曾经创造的文明。后来腐儒果然又找出论据,杜撰屠苏酒从晋朝产生,以前有人住在草庵,每年除夕,将药囊丢到井中。到元日取水出来放在酒樽中,全家人一起喝就不怕生病了。腐儒们穿凿附会,更在笔记里屡屡提及提的是喝屠苏酒的方式,说是表现了中华独特的美德。梁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岁饮屠苏,先幼后长,为幼者贺岁,长者祝寿。苏辙诗云“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就是指这种风俗。饮屠苏酒的习惯是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小孩过年增岁,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彭不悔自然没有穿透历史的眼光,发现几千年后人族将百蛮一些风俗渲染的多姿多彩。但元帅确实是在人族文明昌盛的域外生活了近百年,他记载在考据笔记里的话语称,传统年节活动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标识之一。在各类过年仪式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寻觅一份民族群体归宿感,表达我们人类师法自然、敬畏天地的道德与民族文化。华夏丰富多彩的传统年节和其他节日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文化力量,始终支撑着华夏民众的生存、发展和进步。这显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蕴涵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和特有的精神文化标记,承载着华夏民族上万年活态文明史。
既然占卜和历法,这两大文化秘传,都和鄀国有关,是其数千年传承,那么,这个国度的神秘就暴露在元帅和彭不悔的眼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上古之时,各大部族最重名号,名号可以看出其传承来历,乃至功法和能够自立于华夏九州的资本。古鄀国既然命名为鄀,则这个鄀字是何意思,有何意义,则是必须破解的问题。
彭不悔一直在研究古郧国的云地、绞国的绞地、楚国的梦地、鄀国的若地在哪儿的问题,在弄清楚国是从荆演变为楚,云梦在云地梦地之间、云梦山、云梦泽等问题后,一直有个鄀国为什么叫“鄀”的疑问??有一天日落西山,苍翠中暮霭,飞鸟投林,在研究完若敖、霄敖、莫敖、蚡冒后,彭不悔若有所思,终于弄清楚鄀国为什么称为“鄀”的了?
“若”是“喏”和“诺”的本字。若,甲骨文是象形字,像高举两臂理顺长发的女子,表示女子柔顺、顺从。有的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若”是“喏”和“诺”的本字外,若字还有带口、言、人、竹、木、双耳等不同偏旁组成的字各表其意了,是凡若之属皆从若的。双耳旁的鄀之鄀,应是若人在若地建了都城的“鄀”的统称。
从甲骨文若像高举两臂理顺长发的女子,表示女子柔顺顺从的字意分析,仅指女人的“若”,在女子不参政的男权时代,女子连政都参不了,莫说以弱女子代表整个鄀人鄀国了?鄀国也不可能个个如女儿国的弱女子一样个个柔顺?从彭族长老堂收藏的《楚居》中楚祖到“鄀国盗牛”后,惧怕鄀人连夜宰杀祭祀看,古之鄀人并不弱?
这段理解彭族的诸位男长老就有些钻牛角尖了,要知道鄀国族人身负占卜和历法传承,和巫族和翔族应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大巫中则最常见的是女巫,男的为觋。他们是被人为掌握沟通天地神魔之密的使者。如果对巫术还不够理解的话,可以参考下道教对巫的继承与发展。
道教由先秦巫术发展而来,因此,和佛教相比,道教更注重的是“术”,即操作性,而非“理”,不像佛教那样尚谈玄理,好斗机锋。如果说佛教因理论高深而具有可听性的话,那幺道教则因法术奇奥更具可视性。道教之“术”,包括种种科仪、法术,道法符箓便属于法术的一种。虽然,在先秦巫术阶段尚无道符,但先秦的种种巫术在道符中几乎都有对应品,这说明,巫术入道后,往往通过道符的形式表现出来,符箓成为道术的基本形态。以时间界定,早期道教指先秦两汉之际道教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巫术,由于未经道教的整合,不仅方法多样化,连名称也不一致,概而言之,有以下数种:
方。方即方法、方术。宋玉《高唐赋》:“有方之士:羡门、高骆。”有方之士,即有方术的人。《史记封禅书》:“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其游以方遍诸侯。”李少君是汉武帝时著名的方士,他带着祭祠灶神、辟谷术、长生不老的方术去晋见皇帝,并携其方术遍游诸侯之国。《史记始皇本纪》:“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方中,即方术之中。按方术的说法,皇帝须经常微服出行,以辟恶鬼,且所居之处,也不要让大臣知道,否则,将有害于宅神。
方又称为方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淳于意云:“臣意家贫,不修家生,出行游国中,问善为方数者,事之久矣,见事数师,悉受其要事,尽其方书意。”?或称方技。《论衡道虚篇》:“世见黄帝好方术。方术,仙者之业,则谓帝仙矣。夫禹至会稽治水,不巡狩,犹黄帝好方技,不升天也。”上文中,“方术”与“方技”互文,可见,方技即方术。其实,“方”?与“技”亦可通训。《史记扁鹊传》:“是好为方,多技能。”这是同一语意采用不同的措词。方技的内容,按刘歆《七略》的说法,有以下四种:“论方技为四家,有医经家,有方家,有房中家,有神仙家。”?或称方略。《史记淮南王安传》:“游士奇材诸辨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谄谀王。”这里的“方略”即方术。《论衡道虚篇》对此有一段注脚:“安嗣为王,恨父徙死,怀反逆之心,招会术人,欲为大事。伍被之属,充满殿堂,作道术之书,发怪奇之文。”王充将“方略者”称之为“术人”,可见方略即方术。
法。法与方可以互训,古书中常常“方法”合称。《吕氏春秋先识览》:“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上曰“方”,下曰“法”,互文也。法也即方术,故行使方术又称之为“作法”,“画法”。《中论修本篇》:“行秽者,人不使画法,以无验也。”方术之书也称为“法”,《汉书京房传》:“上封事曰:《法》曰,道人始去,寒,涌水为灾。”?或称法术。《韩非子观行篇》:“有贲育之强而无法术,不得长生。”这里的“法术”,指长生法术。
术。术本意为道路,引申为通神的方式。《论衡乱龙篇》:“孝武皇帝李夫人。夫人死,思见其形。道士以术为李夫人。”孝武皇帝即汉武帝,道士即方士李少翁。《史记封禅书》亦载此事,但李夫人记作王夫人。云:“夫人卒,少翁以方盖夜致王夫人。”?“术”此作“方”,可见术与方相通。?或称术学。《汉书伍被传》:“淮南王安好术学,招致英隽以百数。”所谓“术学”,即方术之学。?或称术艺。艺者,技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可见方术也属六艺之一。《后汉书方术樊英传》:“尝有暴风,从西方起。英谓学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记其日时。客后有从蜀都来云,是日大火,有黑云,卒从东起,须臾大雨,火遂得灭。于是天下称其术艺。”
数。数本意为数数,古代占卜往往通过数数决定吉凶,故数为方术之一,即术数。《史记扁鹊仓公传》:“太仓公者,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光又属意于殷,曰:意好数,公必谨遇之。”前云淳于意喜医方术,后云其好数,可见数即“方术”。?或称数术。在《后汉书方术传序》中,直接以数术代表方术“夫物之所偏,未能无蔽,虽云大道,其故或同。若乃《诗》之失愚,《书》之失诬;然则数术之失,至于诡俗乎?极数知变而不诡俗,斯深于数术者也;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数术所包含的方术种类,据《汉书艺文志数术家》,有以下六类:形法家,杂占家,其蓍龟家,五行家,历谱家,天文家。
道。道即信道,引申为通神方法,故掌握其方法谓之“有道”、“得道”,有道或得道之人谓“道士”、“道人”。此“道”与方术之“方”相通。《论衡道虚篇》:“朔无少君之方术效验,世人何见,谓之得道?”朔即汉代名士东方朔,少君指李少君,汉代方士。文中前“方术”,后曰“道”,上下互文,意思相同。?或称道艺。《后汉书方术传序》:“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
早期道法,虽然没有以符箓作为表现形式,但却成为后来道法符箓的张本。换言之,道法符箓几乎都可以找出早期法术的胎印。
https://www.msvvu.cc/63847/63847933/2893736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