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彭无害彭不忧 > 第371章 肉食者贵

第371章 肉食者贵


来自域外星域坚里梅的元帅发现,古夷族十月太阳历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天,这与华夏九州的回归年(太阳年)的长度365.2422日非常相近。古夷族十月太阳历以十种动物表示月份:一月黑虎、二月水獭、三月鳄鱼、四月蟒蛇、五月穿山甲、六月麂子、七月岩羊、八月猿猴、九月黑豹和十月蜥蜴,所以十月历又称“十兽历”。古夷族十月太阳历把一年分为五个季节,每季两个月。五个季节分别用:土、铜、水、木、火来表示;每季分雌雄,这样一年的十个月分别称之为:雄土、雌土、雄铜、雌铜、雄水、雌水、雄木、雌木、雄火、雌火。雄土月定为岁首,在夏至以后;雌火月定为岁末,在夏至以前。远古夷族人用十二属相纪日,但夷族人的属相顺序是从虎开始: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鼠、牛。一个属相周为十二天,三个属相周为三十六天,为一个月。三十个属相周(360天)为一年。每年十月,每月三十六天,其余五日便为过年的余日。

        来自元帅的零碎记载表明,古夷族掌握了一种能够明确观测太阳回归的方法,才制定出如此精确的日历。这证实了元帅事前的推测,无论是相隔多么遥远的大千世界,只要有人族文明存在,那么一定会记载下对太阳,也就是每个行星世界能够看到的太阳的运行规律的记录。这是文明的最明亮的曙光之一。

        到了彭不悔时代,这位来自彭族的杰出的善于在文明进化史上独辟蹊径的青年长老,更注重百濮之内自己身边的一些蛮族的所谓风俗传承,从里面寻找文明真正的起源痕迹。比如,关于对年节的记载。《豳风·七月》中“某之日”涉及的全部为冬季活动。尤其是“一之日”“二之日”,提及“卒岁”,而“四之日”则“獻羔祭韭”、祈年于南亩。这几日的活动带有明显的年节特征。“献羔祭韭”恐怕是对田神等神灵表示感激的“谢百神”一类的农事祭。诗中所载的这几天年节所干的事,只是一种信仰祭祀的仪式活动并非真正干活。

        这种在十月的年末设置几天为年岁——过年时间的历法,在华夏一些古老民族的传承历法中也有遗存,置于年终,称为“过年日”。这与《豳风·七月》篇中“某之日”相同。其实,华夏民族日常用语中也有此遗传:几千年后的《红楼梦》黛玉“葬花词”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民间民众表示一年的天数时序,口头禅也是“一年三百六十天”,这深刻表明,古老十月历年序在民间的遗存。中国古代常见数字三、六、九、十、三十六、七十二、一百○八等都能够在“十月太阳历”中得到解释。

        如果彭不悔能够读到元帅的记载,他一定会大开眼界,因为元帅在华夏时候,也曾经动过远游的念头,并且付诸行动。他在游历大西洲,也就是海外鳞族生存繁衍的大陆时候,发现了同样的类似于华夏九州存在的古老太阳历。比如古巴比伦“太阳历”大约起源于40000年前,埃及“太阳历”大约起源于和古巴比伦太阳历同一时期,而大邑商的部族祖居地,另一片遥远浩瀚的玛雅大陆上的玛雅太阳历,则起源于31000多年前,西方教的两位教主虽然实力深不可测,但他们所居住的西贺牛洲则以小见大,专门研究地球的卫星,也就是月亮的运行规律,比如印度“太阴历”大约起源于25000多年,相比之下,华夏九州则阴阳双修,无论是地球的恒星太阳运行规律,还是地球的卫星月亮的运行规律,都研究透彻并且奉行不悖。华夏九州的“阴阳历”大约起源于21000年。相比之下,好像比极西之地更晚一些。但这恰恰说明,无论是翔族还是鳞族,其实将最初的大本营都建立在极西之地,所以在这些地方,人族的禁锢更深,只能奉行翔族和鳞族的历法,越古久得历法,就越代表着地球上文明的最初印记,倒是远离极西万里之外的华夏九州之地,人族比较活跃,而且神族是在这片土地上飞升的,自然留下了大片的文明空白,后来迁徙到这里的人族逐渐开始定居繁衍,内心也最活跃聪敏,也最先萌发出关于人族的正眼看世界的文明种子。

        果然,经由元帅进行乡村实地调查考证所获得的活史料研究发现,残存于百濮等地的古夷族十月太阳历则始于80000年以前。这就雄辩地说明,在华夏古夷族,也就是所谓的一些蛮人的古老部落里,真正保留着一些最古老的传承,他们可能不是原始的文明开辟者,但是是记录者,见证者可以说是活化石。这就是古鄀国如此令元帅和彭不悔如获至宝的原因所在。

        对彭不悔来说,由于大周建立之后文明昌盛,当然,是腐儒规定的道德礼仪特别繁琐,但同时也带动了人族学者开始考据整理甚至重新阐释上古经典的蓬勃发展,所以一些关于历法能够透视出颁布者也就是政权的依稀面目,古老王族的节日风俗等等,也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族学者们发掘出来。

        华夏有史可查的历朝历代,一年的节假日似乎就是政府自上而下规定的,周代的《月令》就是佐证。而各个朝代对过年的日子大致都有规定,时间上也差不多。唐代七天,宋代七天,元代三天,明代五天。

        综上所述,年、月、日,原本是有关联又各自独立的概念。“年”是对过年几天日子的总称,是“十月太阳年历”中“十之余”(即十个月共360天)以外的日子。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

        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间对此尚有所谓的“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第四》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

        然而,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华夏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是,夏历是比较适合农事的节令,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不改正月为四月。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与夏正相同。这里正月既不是岁首,也不是改朔,以示“正统”之意。汉沿秦制,汉武帝七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二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

        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更早年末驱逐“疫疬之鬼”的风尚,是远古的行傩。当今长江流域、西南地区以及黄河流域广大农村,至今还遗存着“沿门逐疫”,这是一种古老文化的“活化石”——乡人傩。

        大楚淮男之地乡间村社遗存着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的傩活动。“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进行。为何在正月初七开始?传说女娲创造苍生,顺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

        很早以前,与人们生活关系最紧密的是牛马犬羊鸡狗一类动物。它们的价值几乎和人的生命一样重要,这在后期流传的俗信中可以窥见一斑。《荆楚岁时》记载,那时民间还将一年之间最新、最美好的日子大年初一让位于一些熟悉的动物:人对自己却很谦让,放在初七,为人生日。现实中的普通动物被尊之为人之上的生灵。朴素的民俗观念,以形象的比喻,透现出一个关于兽族文明发展的哲理,人族从兽族中繁衍而来,自然存在对古兽的崇拜,而这种崇拜,必然不是唯一集中在能够腾云驾雾,身居异能的灵兽,更多的是可以帮助人族耕耘田野,守护田园,乃至提供肉食的灵畜。这是让人族文明能够迅速脱离兽化,建立文明形态的重要一环。

        因为文明从最初形式,就是贵人者食肉食,所以把部落族群中的这种让贵人享有肉食,全族群人也沾染分享,就是重大节日,就是一种对待传承对待文明起源的记忆。在这个意义上说,从历法中探究到年节,并且理解其风俗,就是文明探源的最主要形式。

        先民过年时都会行傩除旧迎新消灾感恩。数千年来,传统年节迎新除旧的民俗活动,传承中创新越来越多,当代各地年节中的花车、行街、巡会等多种娱乐形态,是古傩的现代变迁,而这些民众节令祭祀仪式活动往往蕴含着特有的人生哲理。

        后代腐儒记载,从腊月初跳灶王、跳钟馗、腊八粥、年糕、冷肉、送历本、叫火烛始,到叛花、节帐、小年夜大年夜,从十二月月朔起至除夕夜,共四十六项活动。正月元日起又有:行春、打春、拜春、拜牌……走三桥、放烟火、闹元宵、打灯谜、三官素、接坑三姑娘、百草灵、验水表、灯节,至正月十五止共四十一项。时间前后一个半月,节俗的项目有八十七项,平均每天近两项。其间充满民族特有的生活情趣与智慧。


  https://www.msvvu.cc/63847/63847933/2893736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