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彭无害彭不忧 > 第345章 姬旦出场

第345章 姬旦出场


在彭族长老们集体考证的,认为凝聚和浓缩了召公治国思想的《召诰》中,召公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夏、殷两朝治国的得失成败,提出了“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的著名观点。首先在涉及治国的基本政策时,召公十分重视人心的向背。殷末,由于统治者的日益腐败和脱离群众,“厥终,智藏在,夫知保携持其厥妇子,以哀昊天,徂厥亡,出执”。贤能藏匿,小人在朝,百姓陷于水火,携妻抱子,对天哀嚎,共同诅咒纣的灭亡。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训。不惟如此,他还从殷后期诸王“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是从”而导致亡国的教训中,总结出守成当以节俭为先,告诫周王不要玩物丧志。武王灭纣后,旅国进献大犬给武王,召公很担心武王由于胜利而堕落,告诫他:“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劝他“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提醒他“所宝惟贤,则迩人安”。成王崩后,他与毕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

        作为一位军事家、外交家,?召公奭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安定,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早在文王实施其灭商战略计划时,召公就曾奉命循行南国,布文王之德政。通过召公的这次南巡江汉,扩大了周在南方诸国的影响,加强了与南方国家的联系,联系武王伐纣,观兵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及牧野之战参加者有分布在今四川、湖北一带的庸、蜀、羌、胡髳、微、卢、彭、濮等国的事实,彭族长老们自不能低估召公这次外交活动的成绩。

        要知道当时彭族也是一个方国,得到过召公的重视,响应了召公的号召参与了灭商联盟,这样的族中记载,仍然被年轻的长老们津津乐道,也就是从这些族内原始资料中,彭不悔等人看到了召公这个人纵横捭阖的手腕和超卓的政治眼光,因为召公在南巡的过程中,轻轻地将蜀国和彭国的野心,轻轻地撩拨了一下,从此,让这两个国家,在百濮之地更是和庸国貌合神离,最终决定了庸国被两国出卖的后果。

        武王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织灭商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召公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诗.召旻》追忆说:“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武王伐纣后不久去世,三监发动叛乱,周人用了三年才镇压下去。召公奭亲自参加了这次平叛。著名的梁山七器之一《太保簋》记载说:“王伐录子,厥反,王降征令于太保,太保克敬亡遣,王辰太保易休余土,用作兹彝对令。”梁山七器为成王时器,周初太保也专指召公。《太保簋》记载录子与方一起反叛,周王令太保前往镇压,战事顺利而受到王之褒奖。关于召公所征方国之地望,周王所封燕后的六国,其中便有方,其地不在南土是很显然的。三监之乱,波及面甚广,录子与方这些北方的侯国也裹胁进去,召公平定了叛乱,“不仅翦除了武庚的一翼,削弱了叛乱者的实力,更重要的是防止了其他国、族和北方诸戎的连锁反应,其意义是很大的”?北方平静不久,又发生了东夷之乱,周王又以“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践奄,迁其君薄姑”,“召公率德,安集王室,以宁东土”。这次东夷之乱,是继三监之乱后,对周朝构成威胁最大的一次,太保鼎记有“佳公太保来伐反尸(夷)年,才十一月又一月庚申,公在,公易旅贝十朋,旅用作父彝”,召公伐夷到过东土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也就是说,召公无论是文韬还是武略,都是极其出类拔萃的,而且自己身为大周太保,更是把握了神权的阐释和监督之责。正是因为召公的地位如此显赫如此重要,所以在武王病倒的时候,去向上天祈祷的两位大周重臣,除了和姬周权贵捆绑在一起的昆仑代表姜子牙,另一位只能是太保召公。这样才是理所当然无可置疑的组合。然而,有人站了出来,要在这两人中,占据自己的位置,甚至要踩着这两位重臣勋贵的肩膀,让自己成为人上人。

        周公知道了,满脸忧郁着说,怎么能够让我们的先王为之担忧啊。于是开始了他的一系列的(不知是否怀有政治目的)作秀表演:他声言,用自己的生命做抵押担保,——表达了他对周朝对周王的献身精神;设立三个巨大的祭坛,——看样子如果需要的话,他果然要为之牺牲自己了;然后面朝北站着,胸挂璧,手执圭,向周家先祖太王、王季、文王祈祷,——内心的虔诚必然附着于一定的外部形式;然后,就让史官来代他宣读他事先写好的祷告词:你们的长孙(周)王(姬)发,勤劳阻疾。若尔三王在上天有助祭的权责,那么就让我(旦)身代(周)王(姬)发之身吧。旦巧能,多才艺,能事鬼神。乃(周)王(姬)发不如旦多才多艺,不能事鬼神。他刚受命于上帝,敷佑四方,因而能安定你们在世上的子孙,四方之民没有不敬畏他的。不要坠毁上天赐给周家的使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将听命于大龟,你们答应我,我就把璧与圭带回,等候你们的命令。你们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就把璧与圭收藏起来。

        其实周公旦借祷告不仅向世人表达了他的赤胆忠心,也婉转表达了他是一个智慧巧能、才艺非凡的人,那么也向他的小弟兄们间接发出了警告,意思是说,你们都给我小心了,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到时候,大家伙都可别妄图和我来争。因为我姬旦,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真正为人族制定道德规范的执行者。

        这样祷告之后,周公就到太王、王季、文王先祖的神位前占卜。一番手脚,左右折腾,占卜的人异口同声说:吉。周公大喜,然后又拿占卜的书验证,果然大吉。——是否大吉,历史很难说清了。疑问很多,譬如占卜的人,是不是周公事先周密安排好的?占卜的人是否畏惧周公的权势,而顺从了周公的意思?还有在场的人能否都能看到占卜的那一小片龟甲,以及上面烧灼的裂纹?等等。大吉就大吉吧,在场的人也就信了。待这一切做完后,周公立即就带人进宫,前去向武王当面报喜道贺去了。从武王那里出来,周公私下里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把祝文和占卜的结果,收藏在了一个金属装束的匣子里,做了严实的密封,沉着脸告诫看守匣子的人,说这件事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给我走漏半点风声!

        武王的病果然好了,这其中我们无意追究遥远历史中周公主持的占卜,是否玩弄了手脚和花样,也不再追究占卜真实与否的结果,但武王的病有了好转,这可能是一个事实。因为周公当时弄了那么大的动作,惊天动地,活灵活现的,这对病中的武王,无疑有着巨大的精神安慰和鼓舞。但这精神的作用终究不能医治身体的病疾,这恐怕连周公也心知肚明。结果,挨了一些时日,周武王终还是带着他对一个新生王朝的思考,极度遗憾地撒手人寰。?  那一天,大周王朝的天空浓云密集,布满阴霾。

        武王崩,其子诵即天子位,是为成王。——安民立政曰“成”。成王当然是他死后得封的谥号,不是活着时人们对他的称呼。就像姬昌生前功德惠万民,谥号文王;姬发武力取殷商,谥号武王。成王也是在他生前完成了平定三监、营建洛邑、统一周天下,死后封他的谥号。

        我们知道,诵即位,只有十二三岁,年幼无知,尚在“襁褓之中”,一直精神高度紧张的周公旦,不待商量,没有过渡,武断——当然也可以说成是果断地,“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司马迁语,下同)。——践,登上意。阼,是堂前两台阶中东面的一个。以一般礼节,宾主相见,客人走西面台阶,叫做“阶”;主人走东面台阶,叫做“阼”。引申来,天子主持祭祀时谓之登阼,所以“阼”也指帝位。但周公并未即位,而只是代理天子行事,正如太史公含混简言之:摄政当国。摄政,你可以理解为代理行政;当国,其实是把国家、王权一人独揽了。周公这样做,一是天子年幼,不能执政;二是此乃王朝非常时期,须有非常决断;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畔”同“叛”)”。这三条,皆为实情,毋庸置疑,这就足以让周公有理由来代成王“摄政”、“当国”了。当然,你也可以质疑以致质问,这三条,皆为实情,毋庸置疑,但这果真就可以成为周公来代成王“摄政”、“当国”的理由么?这一问,就问出了很多问题。??我们知道,周人从很早的时候,就初现国家的建制,辅佐君王的上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其下设有:司徒,掌管农业;司马,掌管军赋;司空,掌管百工职事;司士,掌管版籍爵禄;司寇,掌管刑狱和纠察;另设“六卿”,管理王室贵族事务。分别为太宰,掌管王室的奴隶和财务;太宗,掌管贵族事务;太土,掌管司法;太史,掌管王的册封和祭典;太祝,掌管祭祀和祈祷;太卜,掌管卜筮。此外还封有师氏、亚、族等官职,主要是率兵出征或负责防务。除了这一整套领导班子外,还有大量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四辅:道、辅、弼、承;担负具体业务的,还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等。?这么庞大复杂的行政编制,相适应的就有十分详尽明确的规定和纪律。但这些在这个时候都变得毫无意义了。什么“三公”了,“六卿”了,“五官”了,“四辅”了,都眼睁睁看着周公代成王治,面南而坐,背依屏风,接受群臣百官、四方诸侯的朝见。——你看这坐相势态,乖乖,哪里是暂且代王行政,俨然一周家统国的君首了。对此,大家开始可能只是小小的疑问,接着便有了内心的警觉,随后便表达出强烈不满,很快形成了天下舆论。

        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管叔,——这很简单,现在活着的周家兄弟,管叔是老大,当初武王没有传位给他,他就心有不爽和不甘;这就不说了,眼下成王即位,年幼不能主事,即使要人代为行政,也应该有他来主持周家事务,怎也轮不到周公旦的。这话有理,因此其他弟弟们一起随管叔站了出来说话了,而且直言不讳:“周公将不利于成王!”这句话内涵很丰富,潜藏了很多台词,意思是说周公这么做是有野心的,是要取而代之的,就是要篡夺天子权位的。

        对管叔和小兄弟们的猜疑、议论、不满和反对,周公那双忧郁的眼睛里,依然波澜不惊,深藏不露。只是当这种议论迅速蔓延成为周朝上下群臣百官强大的舆论的时候,周公的脸上便表现出了无限的怨屈和痛苦,找了太公,又找了召公,解释说,我周公之所以不避嫌,而摄行政者,是怕天下有人趁机作乱背叛周朝,以致无以向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周家大业,于今方成。哥哥武王去世早,成王又年少,为了大周朝未来的千秋江山万世基业,我所以才这样做的啊。


  https://www.msvvu.cc/63847/63847933/2893739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