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阴神妖道
妙书屋小说推荐阅读:吻安,小娇妻!、霸道老公放肆爱、元尊、恰似寒光遇骄阳、尸命、名门隐婚:枭爷娇宠妻、惹上妖孽冷殿下、跑出我人生、漫漫婚路、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
这支强大的鬼族,应该是翔族蓬勃发展前期一只实力雄厚的部族,这些神威凛凛地天宫,既表明翔族喜欢自称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是天宫,显示自己高人一等,也表明人族妖族等其他弱小族内,对崛起于神州的翔族的膜拜归附,所以妖族大能留下只言片语,对此进行了图画试记载。后来的人族腐儒不负苦心,一味寻幽览胜,终于将湮没在故纸堆里的翔族的六大天宫挖掘了出来。
上述人族的自己考证也表明,道教的酆都大帝住在北方的罗酆山,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唐末五代。及至宋代,有关酆都大帝的记载又有了新的变化。如宋范成大《吴船录》载:忠州酆都县,去县三里有酆都山,碑牒所传,西汉王方平后汉阴长生皆在此得道仙去,有阴君丹炉。……阴君以炼丹济人,其法犹传。可见宋时人们认为酆都阴君为阴长生,并称王方平为阴王阴长生为阴君。
《酆都观诗》曰:“云有北阴神帝庭,太阴黑簿囚鬼灵。”注曰:“道士云,此地即谓北都罗酆所主。”《夷坚支志》卷五亦云:“忠州酆都县五里外有酆都观,即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
至于为什么人族孜孜不忘要设立北极地狱,也就是说,这种地狱概念究竟是从何而来的,还要追索到当时众神时代,北极群山下面被镇压沉睡着的远古神族,他们人面蛇身,喜欢饲养人类作为定期祭祀品。他们的守护神灵叫做应龙和烛阴,能吞噬很多能人异士。甚至外来的高科技武器也能抗衡,更别说修炼魔道以为能够一统人族和妖族的蚩尤这样的古神了。这种阴森恐怖人力无法卡抗拒的神力,被人族和妖族等视作地狱。所以在女丑启动终极宇宙之叹息热核聚变后,沉睡的古神族和女丑同归于尽,但人族对于地狱的恐惧和想象,却保留了下来,特别是人族自己建立统治后,为了混一宇内,让一切变得有秩序,就更需要对冥界进行管理。
生人体内有魂有魄,魂是阳气,魄乃阴神。一旦灯枯油尽,魂飞魄散,其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油膏归于露,毛发归于草,呼吸之气化为亡灵而归于幽冥之间。惟独阴气阻滞,化为怨鬼,才会为害人间。但人鬼殊途,本应是互不侵犯的。为了避免有孤魂野鬼等众扰乱阴阳秩序,就需要有专门管理亡灵的冥界官员。
在封神之战后,冥界彻底在仙道的支持下建立起来,本来这种天地之秘,不宜宣扬,但人族腐儒喜欢沾染仙道的时髦,总是要津津乐道关于地府冥界的事,这里面也不可排除一些被封神的人,心怀怨怼,所以也要联络在阳间的好事之徒,搞些动静出来,毕竟虽然各位成神可以不死,但毕竟是以失去肉身不能在阳间自由停留为代价。这是一种亘古之恨,是三清等人设立封神榜定下的天条,也是天道的基础,没有人可以违背,即使是三清等人飞升而走,天道也在稳健运行,丝毫没有松动迹象。一些阴谋者就通过自己残余法力,和阳间那些道士勾结,勉强通过法阵,进行有限度的沟通。
在阳间的道士,也是欣喜若狂,觉得自己真能沟通神灵,也有道术高深地知道,这是在沟通阴神,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毕竟没有便宜的午餐,一定需要付出代价,但很多个性浅薄,根骨浮华的道士,却乐此不疲,热衷于献祭然后求取各种功名利禄甚至寿元。里面的交易肮脏污秽,不可为外人道也。甚至在道教内部,也有正义之士对此持严厉抨击制度,而且斩妖除魔,下起手来对妖道淫僧毫不手软,对那些气炸了肺的阴神也不加以颜色。
既然阳间和阴世总有这些投机者勾勾搭搭,那么一些关于阴间的秘密也逐渐流传出来,这些流传出来的东西经过好事妖道的敷衍宣扬,又成了另外一种冠冕堂皇的模样。比如关于神仙体系的排位。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泰山岱岳大帝是主管生死的主神。因为泰山位于东方,乃是生死交际之位,所以泰山神具有主生死的重要职能。《三教搜神大全》说:“汉明帝时,封泰山神为泰山元帅,掌人间居民贵贱高下之分,禄科长短之事,十八地狱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道经中也有言曰:“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
东岳大帝主管人间贵贱尊卑之数、生死修短之权。道书中记载,东岳大帝是盘古的后裔,其母夜梦吞下两个太阳,醒后发现自己怀孕了。后来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为金蝉氏,后成东华帝君,二儿子为金虹氏,后成东岳帝君,即泰山岱岳大帝。
而百姓常说的掌管阴曹地府的阎王爷,在地府城中有十位。阎罗王掌管地狱轮回,地府十王也各有尊称。民间对阎罗王的信仰约从唐朝之前就已经风行,至于清代时,更有代替道教主管阴府的东岳大帝尊位的趋势。但在各地的宫观中,东岳大帝常常是和十殿阎君并供的,并且形成了东岳大帝坐主位、十殿阎君两侧排列的尊卑顺序。道教《青玄济炼铁罐施食》经文中就有“十殿阎君两边排”的语句。
人死之后,幽魂由当地城隍接引,世间功过都由冥界进行审判,为善者早得轮回超生,为恶者需要在地狱受尽磨难。亡魂所去地狱之处,即酆都城,原本也在泰山之下。后在今四川省境内有一丰都城,人们对丰都地狱的设想才逐渐转移过去。
从早期的鬼神崇拜,到追荐列祖列宗的超度仪轨,百姓对亡者的追思是超度道场的真正意义所在。中国人讲究生前身后名,不论是不是人杰鬼雄,在世之人都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来让过世的先人不必受更多困难。道场只是达到此种目的的一种手段,比之更重要的,永远在于对亡者的思念、慈悲和关爱。阴曹亦是阳世的镜像,度了先人亡魂,更要度化自己的正念之心,最终才可免的由地狱困难。
总之,这些关于不死之术的源流和上古的秘史,经过元帅的考据和彭不悔的参详,最终成果都汇聚在彭无害这里,让他豁然贯通醍醐灌顶。知道了所谓人族的神圣传说和真正的史前的惨烈大事,也明白了仙道难求,不死之术只是走科技发展树的人族自己的研究,而且还需要借助神族一些特意的性能,颛顼就是集不死之术的大成者,但也不知不过是通过鳞族的营养液转换,进行细胞重生。自己的祖先彭祖,是通过移魂之法,不断寄居在新鲜的驱壳中,道术近似邪恶,实在令人作呕。看来自己的族叔彭不忧盯上自己的年轻肉体,也是有前人的不良示范在前啊。彭无害叹息了一口气,眼下恰是大争之世,人族社会进行惨烈斗争和大进步时代,自己却撞上了身兼道德之气的南方大儒季子的绝世剑法,自己空有一身能耐,却被先天剑气锁死,丝毫动弹不得。眼看周边的同伴和手下不断喋血丧命,自己却仗着兽人改化体质硬抗。这种被困住的滋味太难熬,让彭无害恨不得仰天长啸,也明白了为什么一时英豪的大夏末代君主夏桀,空有一身武艺却无用武之地,因为实在是被陷入陷阱之中太深了,无力自拔。
夏桀得罪了不少诸侯,缺乏人望;而商汤则反其道行之极力争取四方诸侯的支持。于是结果便是《尚书》反映的:商军东征而西夷感觉不过瘾;商汤南征而北狄纷纷吐槽说“奚独后予?”
商汤灭夏是基于强大武力基础并前后打过不少仗的。“古本竹书纪年”云:“汤有七名而九征”;孟子赞扬商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史记》同样反映“汤征诸侯”;《诗经?商颂?长发》更形象:“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商汤最先消灭的是邻国葛伯,这个小国大致当在今冀鲁豫三省交会地带,而不应该是世人相传的河南宁陵。
豕韦、顾和昆吾都是祝融氏的苗裔。豕韦或韦国属于彭姓宗族,相传领地在今河南滑县,不过从古书记载有“郼亳”来看,韦国倒更有可能在郑州境内。顾国己姓,应该是析出于昆吾氏的旁枝,领地大致在今河南范县--山东鄄城一带。昆吾氏是祝融八姓的老大,己姓,夏之方伯,其领地这时在古黄河南岸,大致上迄郑州、下至许昌一带;一些研究者判断,荥阳大师姑城址和郑州洛达庙遗址或皆为夏伯昆吾氏留下的遗迹,《左传》则明确记载许昌是昆吾之墟,此间的新郑也正好是传说中的“祝融之墟”。
祝融氏是传说时代的中原望族,或可追溯于轩辕黄帝之世,很可能与有熊氏黄帝关系很密切,其苗裔在豫鲁之间分布颇广。豕韦、顾和昆吾死心塌地拥戴夏桀,可能不仅是因为祝融之族与夏后氏的关系亲密,从地图来判断地缘政治因素也应该在起很大作用,因为这些酋邦或与南下扩张中的商族接壤,或处于商人灭夏的必经之路。不仅是豕韦、顾和昆吾直接抵抗商汤,夏桀在鸣条战败后逃奔的三朡国也属于祝融的后裔(董姓,大致在山东定陶境内),此外徐州古彭国(彭姓,古籍记为彭祖氏、大彭氏、彭铿氏或篯铿氏)和豫州芈姓疑似也因为同族抗商受牵连而在夏亡后南遁荒远,前者会同鲁南夏后氏遗孓及部分虞姚氏联袂南下并最终于东南建立了於越王国,后者则是周代楚国王室的先祖。参考《国语·郑语》的记载:“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加上夏伯昆吾,有相当一批祝融宗族的方国灭亡于夏末商兴的风云变幻中。
这些记载很清晰表明,建立熊楚的祝融氏先人,也是在大夏时候有尊贵地位的翔族后裔,也就是东夷后代。所以大楚自己一直耿耿于怀自己的地位尊贵,不太看得上周天子,也是其来有自。毕竟自己做诸侯的时候,周人祖先还在放马牧羊。只是后来祝融氏实在破败的太厉害,所以楚国王室的先祖才去投靠周文王,现在看,应该是一种战略地位平等的加盟关系,但毕竟一个是得到三清仙道的鼎力支持,要作为人族新的君王代表,一个是黑五类,和东夷翔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狼狈苟活,不被大商等看重。所以楚国先祖在大周那里,确实所获得的不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说楚国人自己自强不息,兢兢业业,筚路蓝缕,终于开辟了新的基业,这是完全不同于大周那种虚伪的道德文章的政治文明和文化传统,在神州大地滚滚燃一千余年后,终于又孕育出大汉雄风,既阳刚矫健又瑰丽阴柔,实在是一举鼎立了华夏此后的正宗源流之一。
按照多数古代文献记载,夏桀似乎是在昆吾灭亡后才想起反击商汤,只有《太平寰宇记》的说法不同,该书卷一引《国语》曰:“汤伐桀,桀与韦顾之君等拒汤于莘之墟,遂战于鸣条之野。”综合诸多相关文献来判断,他与商军交手若干仗,其中至少有三场败绩。
商汤统帅的东方诸侯联军从东往西进攻,中途与夏师相逢,大致先是在有娀之墟击败了夏桀,有的古文献记录首战地为“莘之墟”。接下来双方主力在鸣条会战,鸣条在不同文献中也被记录为“郕遂”、“郊遂”、“薄田”或“章山”;这场决战中反夏联军大胜,夏军悍将“推哆”和“大戏”(古籍也记作推移和大牺)也成了商汤的俘虏;人族典籍认为夏军的表现很不堪:“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输得只剩条底裤的夏桀被迫东逃三鬷,但是胜利者很快就跟脚追上来了,最终把收容夏桀的三鬷国也顺势给灭掉了。
https://www.msvvu.cc/63847/63847933/289374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