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彭无害彭不忧 > 第307章 蚕娘桑阴

第307章 蚕娘桑阴


那么,这个“创世纪”的蚕丛真实身份,根据元帅的史前考证,以及彭无害父亲彭不悔的人族记载典籍,是鳞族的八爪族大长老,他从翔族的有缗氏中获得宝贵的饲养桑蚕的技术后,为了蓬勃自己的族群,寻找合适的养蚕之地,才率领他的部族从岷山向成都平原迁徙,一路风餐露宿到了广汉三星堆一带。可能当时三星堆一带已有部落聚居,但势力都不够强大,自然很快就被蚕丛氏吞并或同化了。这一次迁徙在沿途留下了许多古地名,从中可以看清当时蚕丛从岷江向南迁入成都平原的线路,如《蜀中名胜记》就先后记载有蚕崖关、蚕崖石、蚕崖市等。

        从元帅亲身探墓获得的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的确出土了不少与蚕丛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纵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饰等,这是否就是蚕丛部族留下的生活遗迹呢?广汉三星堆一带建城很早,而且曾经多次发生过部族间的争斗,这其间是否有蚕丛取代其他部族或鱼凫、柏灌取代蚕丛的争斗呢?

        彭不悔给彭无害讲述古蜀国历史时候,曾经说起过古卷《仙传拾遗》记载的一则故事,就说到当时三星堆一带部族间的争斗情况:“蚕女者,当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长,各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遂相浸噬,广汉之墟,有人为邻土掠去已逾年,惟所乘之马犹在。其女思父,语焉:‘若得父归,吾将嫁汝。’马遂迎父归。乃父不欲践言,马跄嘶不,父杀之。曝皮于庖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见皮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

        故事大意说:有个叫蚕女的娴淑女子,生活在“高辛氏”年代,当时蜀地没有蜀王,都是些零零星星的小部落,人民也在这些部落首领的统摄下各自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难免会引起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吞并和战争。有一次,广汉城址被相邻的部落烧杀劫掠,蚕女的父亲也被抓去做了人质,家中只剩下一匹父亲平时乘坐的老马。蚕女非常思念父亲,于是就对马说:马啊,如果你去把我父亲救回来,我就嫁给你做老婆。这马听了蚕女的话,高兴得不得了,便偷偷地跑去把主人驮了回来。但是这个被救回的父亲一听说要把女儿嫁给马做老婆,就不干;马当然很生气,又是跳又是嘶鸣,还以绝食相威胁,蚕女的父亲也不是好惹的(可能他是部落中的一个首领),就一气之下把马杀了,剥下的皮和肉都晾在厨房中。

        这天蚕女从厨房中经过,那张马皮突然跳起来,一阵风似的把蚕女卷走了;过了几天,人们看见马皮落在对面的桑树上,蚕女变成了一条蚕,正在一边吃桑叶,一边吐丝把自己裹住成为一只茧。这则名为马蚕娘的故事虽为神话,但它记录了古蜀时期“广汉之墟”各部落间的矛盾关系,故显得十分珍贵。

        蚕丛在蜀地三星堆一带做了多少年的部落“酋长”?《蜀王本纪》记载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可见蚕丛氏在蜀统治的时间有“数百岁”,当然这若是落在腐儒的观念中,因为其不可突破的人族局限,他们会说不可能是指蚕丛氏本人做了几百年的部族首领,而是以蚕丛为名号的时代持续过几百年。但无论是元帅还是彭不悔,可不是见识鄙陋的人族可比,他们对此当然是另有感触。

        元帅是认为,蚕丛这个人,身兼翔族鳞族两族之长,应该是独辟蹊径,在养生培育寿元方面取得了惊人的突破。因为翔族大能之人基本是高寿,鳞族的将军级别觉醒者也是如此。那么强强相加,哪怕寿命不是真正寿比天地,但也绝对能够延长为令普通人族咂舌的程度。

        至于彭不悔,对这类古史前神人神迹更是毫无怀疑,因为自己的祖先彭祖就是寿八百的典型代表,在彭祖,追寻长生和长寿之道,实在是如吃饭喝水一般简单自然,在寿命这个问题上,从来没有什么能够局限彭族人的想象力,所以彭不悔认定蚕丛也是有奇遇的大能之士,这点恰好给了彭无害启发,和元帅的考据笔记接驳上。至此,关于古蜀地开辟世纪的蚕丛身份,已经确凿无疑,确实是身兼翔鳞两族之长的大能之士。蚕丛死后,《华阳国志》记载说:“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看来这个蚕丛也是故乡观念浓厚的人,人都死了,还念念不忘当年居住在石室中的那份感觉,因而把棺材和墓坑都做成石头的,以后人们看见类似的坟墓都会说,嘿,你看,这就是那些“纵目人”的坟。

        蚕丛氏在蜀为王的年代,据有些人族的古史家推测,应早在商之前的夏代,因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城墙筑于早商时期,是鱼凫王统一蜀国后才修建的,而蚕丛又比鱼凫早两个“数百岁”,所以其年代应与夏代相当。当时蚕丛虽然“始称王”,但明显地还不具备国家君主的性质,可能仅是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集团酋长,

        《华阳国志》云:“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彭不悔曾经在彭族供奉堂内看过几件大型纵目人面和鹰鸟形象的青铜器,与族内典籍对照,印证了古蜀传奇人物——蚕丛和鱼凫的存在。“纵目”是蚕丛的形象特征。青铜纵目人面像的眼球向前凸出于眼眶十几厘米,有些人面的鼻梁上还铸有一条龙。

        当时族内长老曾经讲过,鱼凫就是鱼鹰。鹰鸟等飞禽目光敏锐,足爪有力,御风而行,古蜀先民对他们充满了幻想和仰慕,是华夏古代敬鸟最甚的民族。古蜀人将鸟的形象赋予祖先,还不辞辛苦地铸造了巨型鹰首、人首鸟身、人身鹰爪等形象的青铜礼器。

        对此彭不悔不置可否,他总认为史前人族根本没必要将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精心铸造出来,寄望永存于世。道理很简单,人脑子里想象的东西,旋起旋灭,绝对不会做实物形态的永恒。凡是想雕刻在石头上或者浇筑为青铜的,一定是在生活里最常见最神圣的东西。当时彭不悔遥想蚕丛古部族,不远数千里从岷山苦寒之地迁徙到古蜀地,繁衍生息蔚然壮大,这是多么令其自豪的事情,蚕丛族如果想不朽,想要大声歌颂和赞美,那么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信奉的神袛,所以极可能这些纵目青铜人,就是古蜀人自己。他们自豪地是种桑养蚕之法,那么他们一定会跟风和蚕桑有关的神袛,可惜这类实物彭不悔没有见到。

        元帅倒是能够弥补上彭不悔的遗憾,他曾经深入古墓,寻找到古蚕丛族人祭祀的地方,发现了一株惊人高大和铸造复杂的扶桑青铜树,上面神迹宛然,犹带有数千年前蚕丛族人唱着歌谣穿行在桑木阴中的回响,美丽娇小的马蚕娘带着头巾,挎着篮子,将肥大的桑叶采摘下来,篮子里肥白的蚕宝宝已经迫不及待的啃啮起来,留下沙沙地声响,宛如春雨习习,滋润大地。

        无论是彭不悔还是元帅的考据论证,自然无法流传于世,道德总局挟制下的大周,一群倔强而又自作聪明的腐儒,将古老的翔族鳞族共同孕育的巴蜀神话进行了改头换面的篡改。他们认为,地上古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古羌族支派。大夏年代,他们向东进入平原,与土生的华夏人杂居融合,孕育华夏文化。他们的一支向东南迁居进入岷山地区,依山势而居,垒石为穴。后又循河谷进入成都平原,开始渔猎生活,并捡拾野蚕抽丝。后人将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称为蜀山氏。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给黄帝为妃,所生的后代就是古蜀王国的开山鼻祖——蚕丛,他是后来蜀人的嫡系祖先。

        这段修改就将真实的历史弄至面目全非了,而且非常荒谬的是将开辟蜀地的鳞族功绩,教人养蚕缫丝的绝世本领,又套在了黄帝身上,且不说黄帝是不是人族,单说明明是大夏末代才出现的养蚕缫丝,被腐儒一杆子给甩锅给史前黄帝了,关于黄帝事迹,自然玄妙莫测,就是想质疑也实在无迹可寻。可凡是都推给黄帝,那黄帝岂非成了神人。既然是神人,怎么能生育繁衍出人族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腐儒呢。可见其间矛盾百出,根本无法让人信服。但在腐儒的笔下,向来是不顾忌这些经不起指摘的错讹之处的,他们认为凡是能美化教化,就是文章正道。且看他们的教化文章是如何说的:相传螺祖是黄帝的妻子,黄帝在成为氏族部落首领之前的名字是神农氏。“神农”这两个字你应该不陌生吧?没错,就是那个尝百草的神农。神农是传说中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和医药的发明者,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地皇”。而他的妻子螺祖也不是平凡女子,当真是聪明贤惠、心灵手巧。

        在黄帝的时代,人们穿的还是树皮、树叶和兽皮(原谅当时人们的品味吧,他们用了几万年才学会钻木取火、筑木为巢,能想到用兽皮当衣服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过这些衣服都有缺陷,树皮太硬,树叶太散,兽皮保暖固然不错,但夏天就糟心了……当时身为部落首领的黄帝忙着在外面带着部落的男人们发展生产,制作衣帽、采摘果实一类的“后勤”事务自然就落到了以螺祖为首的女人们身上。夏天炎热,听着族人们对兽皮衣服抱怨连连,螺祖就开动起来脑筋来。

        有一天,部落的女人们去山上采集(采集什么?当然是能吃的野果、野菜一类的啦,当时人们的食物来源主要以打猎和采集为主。黄帝虽然开创了农业,但毕竟刚刚起步嘛)。她们找到了一片茂密的桑树,这些桑树上挂着一颗颗洁白的椭圆形“小白子”。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小白果”其实是蚕茧,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她们以为这些果子能吃,就带回去交给了螺祖。

        但是螺祖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要说是果子吧,它一点味道也没有,还干巴巴的怎么嚼都嚼不烂。这时,螺祖灵机一动,要不用热水煮煮试试?说不定就就顺便发明了果酱呢!

        女人们就准备了大锅开始煮(当然那个时代还没有“锅”,顶多也就是大点的陶罐子),结果奇迹出现了!小白果不但没像其他的果子一样被煮成“果酱”,还变成了一条条极细极轻的透明丝线,在阳光下晶莹剔透、闪闪夺目。话说这个蚕宝宝通过吃桑叶长大以后,到了一定阶段就会身体变得透明,然后开始吐丝。它们吐的丝越来越多,慢慢的把自己包裹成一个密不透风的“茧”,本想着来年春天破茧成蝶,却不想被人类摘了去,做成了遮盖臭皮囊的衣服……

        茧是非常结实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让茧再变回丝线。而原始的抽丝方法便是将蚕茧浸泡在热水中,然后用手将丝抽出来(这个过程也称为“缫丝”)。据说一个蚕茧就能抽出大约一千米长的蚕丝,而若干跟蚕丝合在一起,就成了“生丝”。

        蚕丝是一种天然丝,也是丝绸的原材料。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紧紧裹在一起的蚕茧遇到热水,丝就慢慢地又分离了出来,所以螺祖才会在这种种的巧合中发现了“蚕丝”。

        既然不能吃,这么漂亮的丝线也应该有别的用途吧?机智的螺祖随后到采集到“小白果”的林子里亲自观察,发现这些“小白果”原来是“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而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做衣服的好原料吗!


  https://www.msvvu.cc/63847/63847933/2893743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