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治国金策
妙书屋小说推荐阅读:吻安,小娇妻!、霸道老公放肆爱、元尊、恰似寒光遇骄阳、尸命、名门隐婚:枭爷娇宠妻、惹上妖孽冷殿下、跑出我人生、漫漫婚路、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
有了元帅所传授的域外星球坚里梅的历史和社会以及宗教常识,彭无害觉得,周人在商人的基础上做了两件事才让大周改变了夏商王朝时代四处征伐的苦命,起码在形式上让王朝变得统一起来,疆域也扩大起来。
这两件事,由于都是元帅所献计策,所以在关于元帅的全系记忆系统中,都原原本本地保留了下来,事情的因果结果很清楚,第一件事是大周改革了宗教神学,第二件事是改革了礼制。周人将商人重天和鬼神的信仰崇拜,提升为祖宗上天和道德的崇拜,并且建立三者的形而上联系,使周人的宗教神学从相对抽象的上天向较为现实的道德过度,深化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联系,具有更大的解释性和说服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意识形态优势。
这里面自然也是三清夹带了私货,既然崇拜道德,那么就要信奉三清,以敬天法祖为基本,九州之内,人族亿万,当人族王朝树立起关于对三清道德的遵奉,那么三清的功德自然无量。其实在大周发动革命的时候,三清的道德崇拜已经在华夏西方诸侯内蔚然成风,否则也不会让三清触摸到天道机缘,在周代商之后就破开三十三重天飞升灵界虚宇了。
按照元帅写的坚里梅政治常识小册子,大周改革礼制,确定了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权力过渡模式,以及九服制度及其分配的土地制度,理性化和制度化血亲宗族统治模式,强化血亲内部团结,以及减少因为权力斗争而引起的不必要的内耗。
而获得元帅域外知识传授的彭无害更是知道,现在大楚率先推行的县治,是完全照搬坚里梅的样式的,这个强国的秘诀,还是大楚开国始祖鬻熊,作为文王四友的时候,从文王的只言片语里获得的信息,从此牢记于心视若珍宝。当时文王曾经说过,按照三清仙尊天书所授,大概需要五百年后才能推行这样的仙家秘法,所以此法暂且与国无益。
鬻熊回到荆楚后,筚路蓝缕开拓国土,常常和国中耆宿谈论此事,对五百年后的政通人和,中枢君王大权在握的场景都很向往,也更坚定了决心,一定在大楚率先开始推行郡县。等不了五百年,最好在三百年后就开始。
随着熊楚开国诸贤陆续故去,出国历代君主都忙着开地拓殖,驯养国民,当时楚国向南是大片荒芜之地,沼泽遍布,大泽深处还有鳞族余孽,楚国的主要精力还在于这种搜剿战事,连基本的人口都不具备,像样的城池也修建不起来,就更没有人在乎所谓设县为治这个先祖秘传了。
从单一版图来算,大楚曾拥有当时华夏九州之内最大版图,但大楚是把百濮之地和瓯越的边缘都包括在内了,并不能实现有效控制。甚至就连大楚核心周边,也是强敌环伺,虎视眈眈,倘若当时楚国能大幅度开发长江两岸地区,并妥善控制各地势力,中原无一政权是楚国敌手。
所以版图大小是没有意义,领土开发程度才最重要,占据多少地盘,并能动用当地的人力物力才是根本。南方地区文明远不如中原,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科技都逊于北方,蛮族部落因文化关系,大多也不服从大楚派出的管理,当时彭族的一支遗裔在南蛮之地开荒,还想保持自己独立,却遭遇大楚克格膊支持的垦荒团的袭击,就说明了一切。其实对待彭族后裔,大楚还是客气的,真正的兽人变身,乃是为清剿南蛮土地上的蛮族而准备的,因为这些蛮人大多有兽人血统,如果大楚的垦荒团不强大,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那反而会成为了蛮人的俘虏,被杀害乃至被吃掉都有可能,还何谈开拓疆土呢?
正是楚国开垦疆土的成功,让雄才大略的武王想起了先祖的秘传,三百年后启用上天赐予楚国的治国秘术,说白了就是楚国为了管理广阔的领土,赶鸭子上架照猫画虎,借助元帅所遗留的坚里梅地方政权构成,催生了县制,借此消弱地方盘踞的势力以达到中央集权。至于中央集权有多么重要?在春秋时期国家的力量不集中,国君没法动用国中所有军事和财力,空占有诸多领土而不能使用,如若没有完善的制度,楚国盲目扩张领土只会因为无法消化而陷入长久内乱中,甚至还多增添人力和财力去维持地方稳定,却得不到任何好处。当时的人口对全国土地的开发程度有十之一二已是不错。
南方开拓土地成功,却苦于没有人力来打理,武装殖民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靠这个发展,大楚的崛起就会更加延绵时日。必须要想新的出路才行,大楚武王在位,励精图治,目光北转,将开疆拓土的注意打在了汉阳诸姬的身上,这些封国占据着膏腴之地,国小民繁,富庶热闹,而且对大楚是怀着监控戒备遏制的使命,如果楚国要想崛起中原称霸,那么这些汉阳诸姬是必须要拔除的钉子。
纵观楚国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血与火”的战争史和灭国史,也是一部楚国军事谋略的运用史。楚之建国,始自西周早期的熊绎受封。熊绎受封的时间,应在周成王中年,然而终两周之际以至春秋的近三百年间,鲜见楚国军事谋略的成功运用。究其原因,除了史料缺失和文献记载的疏漏之外,主要是由于当时周王室仍较强大并不时南征,楚国势弱位卑,国小民贫,不得不“辟在荆山”,长期安守本分,臣服于周。其间虽有熊渠远征扬越至鄂、封三子为王的壮举,但旋即遭到周王室的征伐而昙花一现,熊渠自除王号,退守到汉水以西,正所谓“不得志于汉东也”。
楚国大规模地开疆拓土和军事谋略的大量运用,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而楚国军事谋略的运用又首先表现为用兵方向的选择。春秋早期,周室衰微,诸侯相侵,中原一片混乱。中原之外的蛮夷狄戎各族乘周王室无力外出征伐之良机,伺机而起。处于汉水流域的楚国,也面临着周边诸侯国和部族的严重威胁。楚国欲图存和发展,就必须打破汉东诸姬姓国的压迫和封锁,而欲消除或减轻来自中原的威胁,则必须向北方开拓,控制进出中原的门户。因此,选择正确的进攻方向成为了具有战略性的议题。
在大楚武王在位之时,也就是彭无害现在所处时代,楚国统治者经过缜密思考、权衡利弊,作出了全力北进中原的战略决策。熊通即位不满三年,便开始向北方用兵。今本《竹书纪年》记有周平王“三十三年,楚人侵申”。这件事彭无害的老爹彭不悔曾经特意说过,当时彭不悔又惊又佩服,说了一大堆话语,中心意思是大楚武王即位还只三年,年龄还十分幼小,就有此雄心壮志,简直如乳虎啸谷一般,看来大楚当兴,要有一番大的作为。
另外,彭不悔还从当时的楚国内部形势以及楚人尚未具备北越汉水的外部条件来分析,认为这次大楚悍然侵略申国,条件并不成熟,也不会有大的作为。不过,根据楚师善于远程奔袭、攻其无备的经验以及熊通自尊王号的刚愎性格来看,熊通此次“侵申”完全合情合理,不足为怪。
然而,熊通此次北进并没能得手,这当与申国军事力量的增强有直接关系。周王室鉴于申、吕两国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孤立的形势,遂调兵遣将,发畿内之民“戍申”、“戍甫(吕)”,加强了南阳盆地的防守力量,暂时抵制住了楚国向北方的军事扩张。
此后终熊通之世,楚国一直努力经营后方,为北进营建战略基地和扩充实力。先后伐灭了周边的权、卢、罗、鄢、州等国,同时还东征随国,西逐濮人,西北伐绞,战胜攻取,所向披靡,在扩大、巩固后方的同时,解决了北进可能受到的侧背威胁,并通过征服汉东诸国,初步控制了长江中游的铜矿资源及其北运通道。在铜器时代,一个国家拥有铜矿资源的多寡决定着这个国家发展潜力的大小,从此,楚国的发展得以突飞猛进,大有一日千里之势。
熊通后期虽然专力经略江汉平原,没有再对北方的申、吕用兵,但其向北方用兵以进图中原的战略目标更加明确,心情也更为迫切。熊通向周天子求加尊号时扬言:“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介绍的是形势,“欲以观中国之政”透露的是争霸中原的战略意图,“我有敝甲”寓指运用战争手段,“请王室尊吾号”则是对周王室的要求,要求得不到满足,于是“自立为武王”,公开与周室分庭抗争。在行动上,他也在积极为北进中原作准备,在扩大、巩固江汉基地的同时,先后为北进中原建立了“两个前哨,左翼是鄀,右翼是蓼,相向窥伺着南襄夹道”,只待时机成熟,“打通南襄夹道,占领南阳盆地”。这个短期目标在楚武王卒后不到两年就实现了。楚文王即位后便全力北进,首先假邓伐申,先后灭掉申、邓两国,使得“南阳盆地成了楚的门厅,南襄夹道则成了楚的门廊。”继而利用蔡、息相恶的机会灭息伐蔡,控制了出入中原的另一个交通要道,随后不久即伐郑,使楚国的势力一度深入到中原腹地,正式拉开了与中原诸侯争霸的序幕。
先说大楚得以精兵强过的基础,就是依照先祖秘传治国金策,开创县治,雄才大略的武王首先盯上的就是别都。
商周两代都有别都制度。别都的特点是,既是国君时常居住的都城,设有宫室和宗庙,国君常在宗庙举行祭祀,或对臣下颁发赏赐,同时又是驻屯重兵防守的主要军事重镇。春秋时代兴起的县,就是起源于商、周的别都,县制是别都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时代楚、晋等大国所设置的县,正是边地军事重镇的性质。县和国都一样具有征赋和驻屯重兵的特点。楚国时常灭了小国设置为县,也常以别都改建为县。
长期以来有个错觉,认为县制起源于春秋初,战国、秦汉只是继承了这种县制。其实,春秋时的县和后来的县性质不同。战国时各国的县的长官,是由中央委派的,必须听从中央的命令,推行各种政策,属于地方政权性质。春秋时代县的性质就不同。县在西周时,是天子统治的王畿以内的地方组织名称,但具体情况还不大清楚。春秋初期,秦、楚、晋等大国都已设有县。可能秦和楚的县出现较早。县最早设在这些大国的边境地区,往往灭掉一个小国,就要在那个地方设县。晋国设县可能晚一些。春秋时期有关秦的县的材料不多,情况不太清楚。楚国的材料比较多,比较清楚。楚灭掉小国便在边境地区设县,也有把灭掉的小国国都变为县,或者是在边境上设“别都”,后来改建为县。
县是直属于国君的统治地区,常常是国君到边境上处理军国大事或重大问题的地方。楚国在当时既要扩充势力,争霸中原,就不断向北推进。往往灭掉一些小国便设立一些县,所以县一般多设在北方边境地区,县具有边防重镇的性质。这些县里的贵族和“国人”都被编制成军队,军队的长官也就是县的长官,叫做“县尹”,或者尊称为“县公”,就是一个县军队的统帅。
当时打仗用四匹马拉的战车,车上有三个甲士:一个是驭手,一个是弓箭手,一个执戈或矛,他们是作战的主力。军队以贵族为骨干,担任各级军官,甲士多数是“国人”,是统治阶级的下层。打仗用“车战”,兵力按战车的数目计算。有的小县有战车一百乘(辆),有的大县有一千乘(辆)有些大国有很多的县,总共有一万辆战车,就号称“万乘之国”。
https://www.msvvu.cc/63847/63847933/289374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