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攻略弦国
妙书屋小说推荐阅读:吻安,小娇妻!、霸道老公放肆爱、元尊、恰似寒光遇骄阳、尸命、名门隐婚:枭爷娇宠妻、惹上妖孽冷殿下、跑出我人生、漫漫婚路、侯门弃女:妖孽丞相赖上门
楚武王很生气,让邓国道歉。但邓国态度强硬,拒不道歉。楚武王更怒,不久,他组织楚巴联军攻打“鄾”,邓国迅速派军救援,一场影响两国国运的大战瞬间引爆。
关于“鄾”,有人认为是邓国的附庸国,有人认为是邓国边邑。这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事太不合情理。那时的楚国,已经强横得令周边诸国恐惧,邓国的附庸怎敢那样对待他们?而邓国怎会对他们托大?
但公元前703年,东周大幕已启动60多年,楚国已经强势崛起,屡屡击败诸国,令邻居们惶恐不安。在此前一年,楚武王召集诸侯到沈鹿会盟,巴、邓、绞、罗、申、郧等国与会,只有黄、随两国国君未到。楚武王派人责备黄国、攻伐随国,大败随国。楚武王自号“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的先河。
这事刚刚发生一年,鄾人、邓人为何如此不把楚国人放在眼里?按照常理,邓国人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事情。当时邓国的国君叫吾离,此人被尊为中兴之君,他对内重视农桑,鼓励金属冶炼,对外睦邻修好,曾亲自去洛阳、曲阜从事国际交流,并多方与强国联姻,称霸中原的郑庄公和崛起于南方的楚武王的正妻都叫“邓曼”,也就是说,这两位都是邓国的女婿。
凡此种种,都让人觉得这场战争的起因很蹊跷。或许,崛起中的楚国,对处于南北要道上的邓国,必然有一场冲突。
楚巴联军而来,邓人被逼迎战,战斗最初十分胶着。邓军数次驱逐围攻鄾的巴军,但没能成功,双方进入相持。楚军统帅斗廉“横阵于巴师中”,亲自驱动进攻,结果楚军败北,邓人紧紧追赶,侧背暴露给了巴人。巴国军队乘机从背后夹攻,邓军大败。当晚,“鄾人宵溃”。经此一役,邓国实力大为削弱,国势由盛转衰。
公元前11世纪,聚居在湖北武落钟离山的东夷后裔巴人西迁,以巫山为中心建立起部族联盟,史家称为“巴国”。殷商中叶,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率大军征讨巴国。巴国战败,向殷王朝纳贡服役。殷朝末年,在牧野之战中,巴军担任前锋,成为武王伐纣的主力部队之一,对倾覆殷商王朝起了重要作用。春秋时期,巴国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北进中原。
彭无害就在这次巴楚联盟中,成为了挺近中原的一枚先锋。隆隆的马蹄声响过,一群剽悍修长的汉子正在快马加鞭,奔驰在汉水北岸的旷野中。他们的肤色白皙中透出古铜,看上去既健美又柔顺,他们的长发束成一尾,在风中飘荡,额头勒着一抹红巾,看上去帅气极了。
只不过这群骑士飘逸如风,其率先纵马奔腾的确实一个黝黑粗壮的蛮汉,虽然衣衫华丽厚重,但胸口却袒露出黑黝黝地胸毛,看上去和这一群俊逸英武的骑士风格十分不搭。但这名如同棕熊般的巨汉,显然在骑士中地位颇高,不时有骑士上前并驾齐驱,与这名熊士交谈请示。中间时常爆出一阵欢声笑语。
自打巫山归来后,寄身为大楚四大世家之一成家公子成馗的彭无害,就被临时划转到斗伯比手下,参加了大楚北伐的东线战事。
大楚武王等到这一刻,可以说数十年来就一个字,忍!
楚武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第一代有为之君,开疆扩土功不可没。??楚武王的爷爷是楚若敖,也就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一代人物。?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楚若敖在位的时候,时间刚刚进入东周。
关键的问题就出在楚若敖身上。楚若敖除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外,最出名的事情就是留下了众多子嗣。这些后代就以他的谥号“若敖”为氏,他的这一支家族也就称为若敖氏。这其中就包括斗伯比家族,同样的,和斗伯比同父同母的几个兄弟也都为斗氏,同样也是若敖氏的大家族成员。这一支家族紧紧地抱在一起,形成了楚国国内一支不小的势力。
斗伯比是楚武王侵略江淮诸多姬姓国家的关键人物,多次给楚武王出谋划策,也因此,若敖氏家族的地位也就得到了巩固。其中,斗伯比的兄弟斗祁成为了楚武王的令尹(相当同时期其他国家的上卿、执政,军政一把手)。??这样显赫的若敖氏家族,在斗伯比的率领下,逐渐成长为楚国的头号家族。
曾经楚文王的弟弟子元弑楚文王太子而立楚成王为国君,自己掌握了国家大权,成为了令尹。子元掌权的时候也正是春秋时代开始的时候,因为他的骄横跋扈,楚国上下都对其不满,但都无可奈何。最终,有斗氏家族的斗班杀掉了这个重臣。当然,斗班也是若敖氏家族的。??因为令尹子元的骄横和诸多不法行为,在子元死后,楚国国力很衰微,正是需要一个牛人成为令尹的时候,一系列的过程中,若敖氏家族中的成氏家族走上了前台,掌门人是成得臣,也就是成馗的父亲。原来的若敖氏权贵把司马的位置交给了同族的成德臣。?若敖氏彻底掌握了军权,只不过换了个人而已,成氏只是斗氏的分支而已。
若敖氏家族实际上是熊楚得以北上争盟的最大推手,整个楚国国内,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和若敖氏家族抗衡了,包括楚王在内。
楚国几乎是唯若敖氏是从。前后出现的人物,除了屈氏家族的屈完,几乎全部都是若敖氏在把持楚国。??当一支势力过于强大的时候,也是它逐渐树敌的时候。其中重要的敌人是蒍氏家族。当时,不仅国内由若敖氏家族把持政权,国际形势也开始逐渐偏向楚国。
齐桓公的霸业经过葵丘会盟之后,开始走过高潮,走向低谷。北方的晋国还暂时是脱离中原阵营的一个国家,而唯一组织楚国称霸的就是齐桓公的余威。此时的楚国,战略方向在淮水一带,主要的目标是以徐国为首的淮夷部落。
安徽淮河流域是四方文化风云际会之地。夏商周三代,中原王朝的势力开始深入这里,主要是分封一些小的方国,如六(在六安)、英(在金寨)、陈(亳州等地属之)、宋(淮北、宿州等)、胡(阜阳)等。西周的一件铜器铭文讲到淮夷?“二十六邦”,说明有很多支系,仅是江淮之间的“群舒”就有十数支。这样就出现了西部中原王朝(华夏)文化和东方夷族文化在淮河流域涤荡交会的局面。
一般说来,早期中国西部族群强武进取,而东方夷人则平和性仁(所谓“夷俗仁”),中国文化大体就是在这样两种不同文化的交合融会中孕育的。到了春秋时期,进入淮河流域的国族与文化就更多了,东北的齐鲁文化、西南的荆楚文化、西部的中原文化、北方的三晋文化、东南的吴越文化等先后扩张进入淮河中游地区,在这里接触、汇合与碰撞,并产生思想的火花。到了春秋后期,安徽淮河地域出现了以老子、墨子、庄子、宋钘等为代表的华夏文化的创发性人物,就是孔子也在安徽的淮河流域经常走动,甚至一住多年。这些思想巨人多出生在弱小国家,弱国居大国间,静观风云变幻,形成了自觉的反省意识与融会贯通的思想品格,从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成就了文化上的繁荣昌盛。
起源意味着本质。淮上智者(包括淮泗的孔孟等)的思想阐发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本品格,也对本地区后来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大略言之可有三方面:
一是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道家一向提倡不为物累,绝仁弃智,恢复自然本性。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形成淮河人安贫乐道、崇尚自在与替天行道的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对于谨厚君子品格的塑造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不利于其发展实用知识与追求富强自足也是很明显的。
二是本性自然生活的追求造成“性情中人”的特质,使这里的人们“艺术”气质特为浓厚,古代以来形成“游睢、涣(即今濉水、浍水)者学藻绘之功”的传统,但另一方面又常常表现为理性意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以致于宋代这里经常成为“重法”整治区。
三是不屈强御、勇敢反抗的精神与墨家“巨子”结社的风气,影响这里的人们?“行则带刀剑,结死党为侠游”,民风剽悍,勇于争斗,敢为人先,历史上农民起义、盗匪、反叛等非常突出,“自古淮上多豪杰”可谓是这方面最简明的概括。
彭无害所在的东路攻击集团,目标是攻灭弦国,但出身于大楚克格膊的他,还被白熊大统领单独交待了一个特殊任务。在斗伯比率领的偏师迅疾开往弦国的同时,彭无害率领自己的成家军仆,正意气风发赶在前头去做颠覆工作。
被自己家仆成奎安从变身的巴国虎蛮中侥幸逃脱性命,成馗就被送回了大楚国都,关于巫山一幕,他的最后印象里是一片血腥的杀戮,那些变身猛兽的蛮武,是用脚爪撕裂了打秋风联盟许多高手的。虽然会有人侥幸逃脱,但能有一两个逃出生天就不错了。
彭无害记得自己眼前一片血色,但却情不自禁狠狠地看了几眼美虞人的浑圆屁股,这样的火辣劲爆女子,在触动青春之心的少年心灵上留下了浓重印象。而飘然远去的翠屏峰二公主翠屏鲨萱,则是给了少年另外一番独特滋味。此去千万里,不知道将来还能否相见。
彭无害将自己激荡的心神收敛起来,凝神回味着白熊大统领交给自己的关于弦国的资料。
弦国国君是古老的炎帝部族的后裔,西周时在豫南建国,爵位为子爵。北为息国,西北为江国,东边是黄国,弦国的建立体现出周人分封方国的战略。
弦国作为周王朝分封的一个小诸侯国,为隗姓方国,“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所谓“弦姻”,说明江、黄等国与弦国长期保持着通婚关系。按照周代同姓不婚的原则,可证明弦国与江、黄两个嬴姓国家非同宗。
关于隗姓的来源,学术界一般认为它们原本是北方狄人的一支,为古老炎帝部族的后裔之国。
北狄来源复杂,但皆属炎黄族系,如匈奴乃系夏桀之后,白狄、长狄乃黄帝之裔,赤狄隗姓为炎帝之裔。炎、黄二族原是从西部东迁而来的,后来当两个部族的重心又从河北、山西向南转移之后,他们留在北方的余部保存着较多的原始部族特征,在后来的文献中统称之为北狄。北狄在夏、两朝得以壮大,在商的时期,隗姓的赤狄则为商代西北部强大的“鬼方国”。经常威胁商王朝的安全,这在甲骨文中多有记载。
至周代,周王室为了安抚狄人,大肆分封北狄的各支为诸侯国。如《国语》中所提到的潞、洛、泉、徐、蒲等均为隗姓的赤狄方国。
在夏、商、周三代,狄人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北三省,但其势力已越过黄河而至中原地带。《庄子·徐无鬼》说:“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具茨在今河南禹州、新密、新郑间,为伏牛山之余脉,或称泰隗山、大隗山。“‘大隗’或即隗姓族人的一支。”说明在很早的时候,隗姓赤狄的一支已经越过黄河南移至中原腹地。周代在淮河两岸的复国、胡国均为周王朝所分封的隗姓方国。由此看来,在淮河南岸的信阳地区出现了一个隗姓的弦国,也就不足奇怪了。
弦国与复、胡等国是否同为一支,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隗姓的弦国当是在商代时期就南迁至中原的赤狄部族,周王朝将其封于豫南地区,与姬姓的蒋国和道国及随国、偃姓的蓼国和六国、嬴姓的江国和黄国杂处,一方面是为了平衡淮河上游各部族的力量,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抵御南方楚国势力的一道重要屏障,对淮河上游地区的安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https://www.msvvu.cc/63847/63847933/289375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