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书屋 > 彭无害彭不忧 > 第218章 无名曾国

第218章 无名曾国


东周平王东迁,桓王继立,天下承平日久,距离道德之士集结在姬周旗下,讨伐殷商已经过去数百载,但一些古老的传承,留了下来,在这东周时期,继续发酵。

        曾国的存在,曾国和随国形影相伴,史籍却只见随国记载,不见曾国,这里面又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年轻的楚国将军伯比,站立在丹阳的宫殿中,夕阳斜射下来,狰狞巍峨的大殿充满了肃穆和玄幻的气息,他仰起头,轻声道,“曾随一体,与我熊楚恩怨纠缠数百载,自从大周代商之后,曾国就身兼南方道德总局的职责,对我大楚勃兴百般阻挠,使尽了手段。若非有那位一力支撑,恐怕我大楚在昭天子的三次征伐中,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了。

        既然周天子和道德总局惯以礼仪大义来责我,百般离间我熊楚与荆蛮相融相亲,甚至不惜以兵戈威胁,那我熊楚不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伯比请大王合诸侯于沈鹿。若随人来会,服从必矣。如其不至。则以叛盟伐之。”

        “好”!魁梧雄壮的楚武王熊通大力拍了一下自己身下的青铜荆王座,上面各种尖刺和粗粝的外表,已被擦得雪亮,不过若坐位者稍微不慎,必然是皮肉被刮花穿透之厄运。楚武王熊通却浑不在意,他的粗大手掌摸索着铜荆棘座上的粗硬铜刃,另一只宽厚的手掌摩挲着下巴上硬硬的黑色髭须,眼神陷入了深沉。“这次我大楚火速灭庸,交好巴蜀,莫熬大人神机妙算,克格膊善能做间,而伯比你能砥砺士卒,奋力杀敌,听说又尝试了弩兵的新用法,实在是我大楚人杰!立下汗马功劳,寡人定会重重有赏。听说晋国和齐国不甘寂寞,也派了人来我们新开辟的百濮之地打秋风,要来夺取什么宝物?真是异想天开,既然来了,就不要回去了,令尹已经派斗廉回合巴蜀军队,定要给那些胆大妄为的中国之人迎头痛击。在我大楚的疆域里,容不下这些魑魅魍魉!传令给斗廉,寡人不要俘虏,寡人只要人头!”

        古朴威严的大殿上,臣子们躬身,带着君王杀气的命令飞速传往百濮庸地,而在巫山,早已在方圆百里之外开始合围的巴楚蜀国的军队,开始向巫山十二峰压缩,在军队控制险要的路口后,带着轻便武器的军队将组成搜索分队,配合整个大楚和巴蜀两国动员起来的炼气士,开始扑杀那些北方来的不速之客,大楚莫敖大人麾下最神秘恐怖冷血的克格膊,也在白熊大统领的带领下,潜入了巫山深处,杀戮,即将开始。

        与此同时,盖上楚王大印的国书,也被各路使臣携带送往汉东诸国,国书遍告各路诸侯会盟,以孟夏之朔,于沈鹿取齐。

        这是数百年来,南方汉东诸国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会盟,此前,只有汉东之长,身份特殊的随国国君,才有这个权力号令四方,因为随候,乃是代替天子巡狩南海,防备荆蛮的南方宗伯。这不但是在姬周时期是这样,就是在人族建立起始,在三代时候,随候,也就是曾世家,代代担任南公之爵,其他汉东诸姬,别看是王子王孙,论起来都要称呼随候一声宗伯。当然,在昭王之后,随候,彻彻底底变成了姬姓,这就不足为外人道了。这段隐秘难言的历史,在华夏国的先秦时代,是比较够得上分量的谜团,因为不破解它,就无法理解当初那一段王室的狂妄,和鳞族孑遗的惨烈对抗。

        让我们先从曾随同体之谜说起。

        正是由于出土铜器上的曾国同文献记载中的随国姓氏相同、疆域相合和年代相当,所以,我们也倾向于曾随一国二名的说法。但对于何以会一国二名,学术界仁智互见。

        有的学者以为,“曾”为国名,“随”为曾都,因而文献又称其国为“随”,这就像杞国都于淳于又称淳于、魏国都于大梁又称梁、韩国都于新郑又称郑一样。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以为魏国迁都于梁才兼称梁,韩后迁都于郑才称郑,而随与曾既未互迁,与魏之于梁、韩之于郑不能相提并论。如果认为曾即随,这又的确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虽然“曾随合一”说的和者甚众,但持异见者也不乏其人。大致说来,这些意见有以下几种:

        1、曾即是曾,随即是随,二者不可混同,至于何以不见随国遗物,有待今后考古发现。2、曾灭随,据其国土。3、随灭曾,延姬姓宗嗣。4、早期曾国已被楚所灭,楚灭随以后,又在随地分封了一个曾国。5、可能因随被楚灭后,楚以随地与地处楚边陲的曾国西阳相换;或者曾国国境直向西楔入随国境内。

        当然,在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以前,上述几种情况也并非毫无可能。但问题的彻底解决,仍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还有一个姜姓随国。《元和姓纂》“随”下引《风俗通》:“炎帝裔随侯之后。”李白《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说:“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良(梁)为大贤。”《路史·国名纪甲》亦谓“随侯,炎裔”,是为“姜姓”。尽管文献未明言这个炎帝之后的姜姓随国的地望,但考虑到李白将“神农之后”同“汉东之国”并称对举,其地当位于汉东,立国时间大约与汉东的另一姜姓国家厉相当,可能早至商代。

        无独有偶,在殷王武丁南征虎方的卜辞中,也有一个曾国,地域也在汉东。我们以为,此卜辞之曾就是上述文献中的“炎裔”、“姜姓”之曾,也就是说,这同前述姬姓“曾随合一”一样,是又一个姜姓“曾随合一”。不仅如此,周代汉东姬姓之曾还应当是在兼并商代的汉东姜姓曾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由于姜姓曾随史料奇缺,难究其详,故下文的论述专指姬姓随国。

        姬姓曾国由于文献无载,其疆域也只有根据出土文物考查。据统计,现已发现的曾国有铭铜器共14批,其年代从东周初到战国时期的都有,有的可能还早到两周之际。据此判断姬姓曾国立国于西周早期,灭亡于战国中期偏晚。存续长达700余年。分布范围大致是以今随州市为轴心向四周伸延,西起襄阳,东过随城,北到新野,南达京山。1979年,文峰塔旁的义地岗墓地中出土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铭文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尹季怡之用。”两件铭文中出现了同一个名字,二者无疑指同一个人。“周王孙季怡”?表明主人是周王后代,姓姬;“曾大攻尹(注:掌百工之官)季怡”,载明他是曾国穆侯之子,这说明曾侯也是姬姓。

        而姬姓随国立国的时间,虽然文献无明载,但从《国语.郑语》“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的记载分析,至迟西周晚期已有其国即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81年),故其立国的时间或许更早一些。而灭亡的时间,据《春秋.哀公六年》“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的记载分析,姬姓随国至少春秋末年还存在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共经历287年。而考虑到此时随还与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其国祚当会延迟至战国初。如果按随国、曾国为一国二名之说,随国历史长达450余年。

        随国封于何时,史无明载,但据“安州六器”,不会晚于周昭王之世。即《古本竹书纪年》所记“昭王十六年伐楚荆”事,而据“安州六器”所载昭王南伐荆楚经过唐、厉、随等国并于唐国整治军队,昭王的这次军事行动无疑得到了以随国为首的汉东诸国的积极配合,反证当时的随国同楚国已存在着矛盾。但随着楚国的崛起,楚武王末年即对随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左传.桓公六年》随国始而修政备战,继而拒不参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会,更加引起了楚人的不满,楚武王再度伐随,随人被迫同楚人订立盟约。及至春秋中期,楚势更为强盛,随人公元前640年“以汉东诸侯叛楚”,《左传.僖公二十年》但终被楚令尹子文击败,国势衰落。此后,随国“世服于楚,不通中国”,成为名副其实楚附庸之国。公元前506年,吴、蔡、唐联军攻入楚国的郢都,楚昭王奔随,《左传.定公四年》吴人尾追而至,随人拒不交出昭王,“楚人德之”。以至于春秋末年,“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唯随独存。

        战国时期,随国史事文献无载,只有凭考古资料推测。公元前433年,随国国君曾侯乙死后,楚昭王的儿子惠王以楚人最为珍重的礼乐器编钟相赠。公元前407年左右楚声王娶曾姬无恤为夫人,说明战国早期随楚关系十分融洽。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随州市西郊发掘了擂鼓墩二号墓,墓主地位约相当于国君一级。此墓下葬时间在战国中期前段,表明此时随国尚存。晚于擂鼓墩二号墓下葬年代的曾姬无恤壶,铸于楚宣王二十六年(前344年)。楚声王夫人无恤为宣王祖母,无恤尚在,宣王当不会灭其祖母故国。1983年,在曾侯乙墓西南发掘了30座中小型墓,其中十三号墓和六号墓为楚墓,时代为国中期,十三号墓的下限到战国中期与晚期相交之际。1984年随州安居又发现一座时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的楚墓。楚人墓葬出现于随国城郊甚至国君陵区之内,最近者距曾侯乙墓只有60米,这无疑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楚人已占有随都,随国已不复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328年前后。

        至于随国的疆域,由于文献中无明载,我们只能据记随国事较多的《左传.桓公八年》涉及的“沈鹿”、“汉淮之间”、“速杞”等地名来看,其境域当包括今汉水以东,桐柏山以南,广水以西,钟祥、京山以北地区。由此可知,曾国、随国疆域相合,存在的时间相当。正因为如此,史学家大多倾向于曾随一国二名的说法。其理由不外乎如下四种:存在时问相符;所处地域相同;姓氏相吻合(同为姬姓);在古籍中一国二名的记载很普遍。

        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楚幽王墓中,出土一对大型的“曾姬”壶,当时,历史学家就根据曾姬壶铭文推断,在历史上应有一个姬姓曾国存在。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震惊世界。不仅意外发现距今2400多年的曾侯乙墓,也打开了通向古曾国之门。

        考古发掘推定,曾侯乙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1978年之后,湖北随州频频发现曾侯墓,尤其是2011年以来,叶家山西周曾侯墓、文峰塔东周曾侯墓两大墓葬群相继发掘。由此,引出了一个令考古界和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今随州之地——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随国,为何频频出土曾国文物?

        “对曾国研究最大的难点是,这一古国在史书上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只能通过考古寻找证据。”叶家山西周曾侯墓、文峰塔东周曾侯墓两处墓地考古发现表明,曾国,乃周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适之封国。曾国就是随国,乃一国两名。春秋战国时期,一国两名现象比较普遍。

        在文峰塔东周曾侯墓中,曾侯编钟上有段铭文:“白适上通,左右文、武,达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萦宅土……”。专家解释其中“白适”,指的是西周重臣、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适。铭文说,南宫适得到周王重用,辅佐周文王、武王,灭殷平定天下,周王即分封南宫适,到南方营建城址。叶家山西周曾侯犺墓一件簋上的铭文说:“犺乍剌考南公宝尊彝”。曾侯犺称“南公”为“考”,“考”为对逝去父辈的称谓。由此可知,曾侯犺为被封于曾国的南宫适的后代。由于叶家山墓群比已知的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这一发现,将曾国历史前推到了西周早期。


  https://www.msvvu.cc/63847/63847933/289375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svvu.cc。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m.msvvu.cc